2005年,时值而立之年的彭小峰利用江西省新余市政府2亿元的配套资金和优惠政策成立了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维)。短短两年后便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最大的一次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赛维和彭小峰也迎来了巅峰时刻——赛维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商,也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盈利最突出的光伏企业;彭小峰也以400亿人民币的身价,排名胡润百富榜第六,坐上了中国新能源首富的交椅。
然而,赛维和彭小峰的野心不止于此,着手打造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模式,梦想着缔造一个打通上下游的光伏帝国。
上下游扩张
2008年,赛维宣布投入120亿元打造产能规划超过1.5万吨/年的马洪多晶硅工厂,向光伏产业的上游进军。马洪是距离赛维在江西新余总部几千米外的一个镇子,这里原来有两座小山,彭小峰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便将这里夷为平地,筹建了每年产能上万吨的多晶硅工厂。在2009年鼎盛时期,已经建好两条5000吨/年的生产线,每天三班工人按8小时工作时间倒班,保证设备24小时不间断生产。
此后,赛维投资25亿美元在苏州成立百世德公司,生产光伏电池组件,又在安徽合肥增设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生产厂,向光伏产业下游出手。2009年,赛维扩大了垂直一体化战略的范围,开始向开发商、分销商和系统集成商销售光伏电池组件,由此打造了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模式。
然而此时的光伏产业正在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行情急转直下。一个个激进扩张的新项目变成了资金吞噬器,让赛维负债累累。不仅如此,欧债危机以来,原本占据全球光伏组件需求量80%的欧洲市场急剧萎缩,加剧了赛维的亏损。
在今年4月底延迟发布的赛维2011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赛维负债总额为302.30亿元,负债率达87.7%,其中短期债券就高达196.71亿元。美国投资银行MaximGroup指出,按西方的标准,赛维已是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或需要重组。曾经风光一时的赛维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一体化得失
赛维不惜重金打造光伏全产业链,他们期待依靠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将竞争对手甩在身后,可为什么却落得如此惨淡的下场?难道赛维全产业链发展战略是一个被施了法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