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规划“迟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却在最近一段时间密集出台。2011年11月,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以及发改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2011年12月,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12年将实施新能源汽车等4个专项规划以及15个细分领域的规划;12月27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11年修订)》在鼓励类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条目。
点评:客观来看,由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尚未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方向性问题尚无定论,这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但借用科技部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甄子健的一句话,“混合动力、纯电动、插电式包括燃料电池车的动力技术基础是一致的,至于开发何种车型,这是企业根据自身技术资源、市场需求、综合的成本、企业战略等自行选择的问题”。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业不该过度期盼来自政府的扶持。
3、新能源并网仍是瓶颈
《中国可再生资源法》执行五年来,光伏和风机产业兴起,“十一五”规划对能源可持续发展提出要求,国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从数据可以看出,去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占据世界第一,超过4000万千瓦;光热产量多年来保持世界第一,代替了2000万吨标准煤;太阳能光伏电池从2007年开始连续4年世界第一,去年产量占全球的45%。
虽然发电能力已经具备,但是输电一直是困扰着新能源的一大瓶颈。而2012年新能源能否突破这一瓶颈,实现并网发电呢?
去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指出,目前各地电网的容纳能力不一,配额划分存在难题,比如内蒙古、宁夏等地,电网既要新增风电、光电的输出,又要保证输出既有煤电,输电压力较大,为了提高当地配额而新增的技改等成本,最终仍将转嫁到上网电价。
而对发电企业而言,即便明年有望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假设按发电量3%至5%去设置配额,一方面要考虑“就近输配”有无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跨区域输送的成本问题。
点评:应该如何解决新能源并网发电的问题,业界一直在讨论这一问题。有专家指出,将来的新能源利用是多能互补的形式,不能只靠某一类来源,对每个地区的问题应该因地制宜。
20年前国务院组织制定能源政策的时候,已经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十六字方针,这是中国发展新能源的一个基本指导方针。但也有分析师表示悲观,认为新能源并网发电这一目标恐怕短时间很难实现。
4、可再生能源内需将大规模启动
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披露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
其中,到2015年,风电将达到装机容量1亿千瓦,年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达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
更为关键的是,管理层认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克服发电、上网和市场消纳三大障碍,而三大障碍的消除,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进行重大的制度创新。对此,能源局透露,为破解风电、光电“上网难”的瓶颈,下一步将推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
点评: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推进,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大国。公开资料显示, 2010年底中国水电(601669,股吧)装机达到2.1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也连续多年翻番,总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成为全球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
而《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的公布意味着,“内需”市场将大规模启动,属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的黄金5年即将来临。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