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美国“股神”巴菲特最近“抄底”太阳能发电厂。其实,不仅巴菲特看到了太阳能产业的商机,国内一些民间资本对这一产业也虎视眈眈,从事私募行业的刘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老刘善于在低迷的市场中寻找商机。他原本是股票二级市场的炒家,同时涉足A股和港股市场。2008年,他不但成功躲过A股大熊市,还通过股指期货在香港市场赚了将近30%的收益。2011年上半年,老刘在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布局,但效果不太好。直觉再次告诉他,股市可能比2008年更难操作,撤离二级市场可能是较好的选择。资金撤出之后,他开始在实体经济寻找机会。
2011年年中,他注意到一组国内太阳能光伏行业的数据。数据显示,该行业产能与需求比从2010年的41∶16.7上升至63∶21。老刘随后通过调研发现,由于产能过剩,沿海地区部分光伏生产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而为了回笼资金,有的地区甚至出现太阳能成套发电设备按原价三折出售的情况。凭多年的从商经验,老刘认为新兴产业不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太阳能设备被低价抛售可能是赚钱良机。他查阅了一些资料并咨询相关管理部门,发现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政策虽已制订,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似乎并不容易,同时去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国外需求不足,这些因素是目前太阳能光伏行业供求矛盾突出的主因。
“如果政策扶持力度大,经济环境好,怎么可能会出现如此大的产能过剩?我不可能遇到这么好的机会。”老刘说,“但问题是,如果买回来后产生不了现金流,对我来说也没有任何用处。怎么把这一堆“废铁”变成宝?发电上不了网,变成“直配电”或许就能解决问题。这让我想到了北方一些地区的“坑口”电站。”
老刘介绍,一些地区产煤多但交通不方便,煤炭运力不足,于是就在煤矿附近建电站发电,这就是“坑口”电站。一些“坑口”电站发的电不上网,而是直供给煤矿和周边居民,电价一般在0.25元/度左右,比一般居民用电便宜很多。但现在全国的交通发展很快,如果运力改善,产煤区将煤往外卖的利润比较高,用于“坑口”电站发电的就会相应减少。用煤发电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而且煤一旦挖完,最终将无煤发电。老刘目前正在运作的项目就是把买来的太阳能发电设备放到这些“坑口”电站发电,让那堆“废铁”产生现金流。
按照老刘的设想,买来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产生现金流只是第一步。至于第二步,他已经在香港股市买了一家“壳”公司,未来将把这批资产装进去。“这样我就能掌握两条退出渠道:其一,如果国家未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太阳能发电设备市场又火了起来,即使按设备打折前的价格出售,我也能赚到两倍的利润;其二,我可以在“壳”公司完成资产注入后卖出其股票。”老刘的算盘打得啪啪响。
“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强化实体经济发展”等政策表述近日频繁见诸报端,老刘的操作可谓符合这一政策导向。然而,透过老刘的操作可以发现,实体经济发展尴尬凸显,这涉及到的可能不止是资金问题,还有技术和制度层面的问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只有改革才是变潜力为动力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