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歧路 今安在
要跨沟过河到达看似未来广阔的丰美草地,歧路是必然存在的。而冒险和折中,是看似矛盾实际唯一正确的决策路径。
通威的两大主业,都与人类未来的生存息息相关,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能源安全。
这样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刘的思想高度。食品安全自不必说,每一个中国人已有切肤之痛;而能源安全问题更是惊人,它甚至超出了人们的常识和想像!
因为,石油、煤炭资源将在一百年左右耗尽,人类将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就算不会耗尽,传统发展模式产生的污染也将使人类难以生存!这将是全人类的悲哀……
面对这个必将到来的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会愿意坐等灭亡,那么,以人类生存为企业使命的刘汉元和他的通威集团,又能做什么?又在做什么?
让我们从四年前的这一天说起——
2007年12月1日,一大早,在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永祥多晶硅工地上就人声鼎沸。在这里,通威集团旗下的永祥股份投资1个亿,年产200吨的多晶硅项目开始装机。这个项目的设计者,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多晶硅专家戴自忠教授,70岁了。
此刻,老专家戴着眼镜、安全帽,精神抖擞地在工地上来跑来跑去地指挥。
而2006年12月16日之前,戴自忠和刘汉元还素昧平生,是多晶硅将二人聚在一起。当时刘汉元已决定进入多晶硅领域,但这一领域人才稀缺。于是这一天,刘汉元经人介绍,在北京见到了戴自忠。
"当时我腰受伤了,样子很难看。"回忆自己第一次和刘汉元见面,老人记忆犹新,刘老板"确实很珍惜人才",第二天又约见面,"相谈甚欢",刘推心置腹,力邀戴出山。不久,戴如约带领团队赶到成都。
几乎与此同时,12月25日,通威宣布"全力以赴进军多晶硅产业。"
这一天,戴教授在工地上忙上忙下地指挥装机,不远处的另一边,投资5.5亿元年产800吨多晶硅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个项目的专家大多来自739厂(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他们是刘汉元请到的另外一批人才。
其实,通威向政府申报的多晶硅项目是国内最大的1万吨的产能,第一批只实验性地上马1000吨,但区区1000吨为何还要分成200和800吨两个项目?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