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 Solar曾是BP一个值得骄傲的部门,作为新能源领域里探索最积极的公司之一,BP的太阳能业务开始于30年前,在BP看来,太阳能是一个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并推动成本不断下降的行业。
2005年11月,BP宣布组建替代能源业务部门,统一领导太阳能、风能、氢能,以及联合循环燃气发电(CCGT)项目的发展,并宣布在2015年前在新能源业务上的年收入达到60亿美元,为此,BP将投入80亿美元用于太阳能、风能及氢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这在当时的太阳能市场上是笔很大的投入。
当时的BP在太阳能市场上的占有率为10%,在美国、西班牙、印度和澳大利亚拥有超过100兆瓦的光伏制造能力,正处于太阳能光电系统制造和供应领域的领先地位。
2005年,BP Solar与中国的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安合资成立了碧辟佳阳太阳能公司,生产太阳能光伏组件,为BP进行全球市场的材料供应。合资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美元,拥有25兆瓦的制造能力。
但市场却在近年发生了变化—BP的身影逐渐在太阳能市场上消失了。太阳能难以再为BP“供能”了。
除了纽约长岛建造的32兆瓦项目外,似乎已经很难从BP那里听到更多有关于太阳能大项目的消息,更多的消息则是关于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热闹。
2010年中国组件制造商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7%,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排名前三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全部来自中国—虽然市场需求疲软,但尚德、英利以及天合光能第二季度的出货量都增长了近20%。市场份额的增加加强了中国企业在这一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尚德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太阳电池制造企业之一,欧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市场占尚德公司业务总量的80%。
在《华尔街日报》8月份的一篇报道中,投资银行Raymond James Financial太阳能行业分析师Pavel Molchanov把中国太阳能企业崛起的原因总结为成本优势,“当利润越来越萎缩时,钱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对一个太阳能制造商来说,在中国付工人1美元的时薪比在马萨诸塞州付工人15美元的时薪要好得多。”
在2009年的调整计划公布时,Reyad Fezzani说,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给太阳能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包括供过于求的市场、不断加剧的竞争和快速降低的价格,“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太阳能产品的价格已经下降了40%至45%,导致业内企业不得不压缩各自的边际利益,也使得太阳能电价与电网电价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