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10年发展历程
2001年国家推出“光明工程计划”,旨在通过光伏发电解决偏远山区用电问题。
2003年英利、无锡尚德相继投产,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
2004年德国出台光伏并网政策,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激增。
2004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民营新能源企业。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通过,鼓励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到2020年光伏总装机容量实现2000兆瓦。
2008年《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提出可再生能源补贴标准,即用户每使用1千瓦时电需支付1厘钱。
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金太阳”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给予50%或以上的投资补助。
2009年国家能源局实施了甘肃省第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特许权招标,总装机容量为10兆瓦。
201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光伏产业定位: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启动了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
2010年国家能源局实施第二次光伏发电项目特许权招标,中国光伏电价进入1元时代。
2010年中国5大民营光伏企业获得了国家贷款支持。
记者点评
中国光伏市场何时能“点亮”?
哲一
40%的全球产能,5%的国内市场,这是我国光伏产业目前所处的一种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有人说是太阳能发电成本高,也有人说是光伏市场没有“流动起来”。近日,中国(无锡)光伏产业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市场不活跃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有人甚至希望能以此真正“点亮”国内光伏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对中国发展光伏产业而言,创建一个强大的光伏市场交流平台比新建10个光伏工厂更为重要,能为至少1000家企业解决供应链管理模式、产能扩大提升、原料设备采购、资金回流等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据了解,无锡交易中心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的专业光伏交易市场,将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市场和国际光伏产业的总部基地,年交易额将达3000亿元。
实际上,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光伏产业材料、市场“两头在外”的局面不可能维持太久,因为国外的市场空间上升有限,而国内市场才刚刚启动。
但国内太阳能市场并不是“洒满阳光”,有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的风电和光伏电力市场大幅度开启的关键点就卡在上网电价上。一方面,以现行的上网电价计算,目前的价格补偿机制难以激起用户使用太阳能的热情,另一方面,多晶硅价格的上升和第二轮“特许招标”价格的大幅降低,使光伏企业承受的压力加大。
5年前,大批的民营光伏企业海外淘金,创出暴富神话。但国际市场不可能无限制扩张,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回归国内市场。然而,在国内光伏市场刚刚启动、产业政策趋于明确之际,“1元时代”的提前到来让很多民企抱怨“吃不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秘书长林如海表示,国内市场体系迟迟未能培育起来,产业链条环节关系一直未理清晰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培育下游市场是突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保定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马学禄也认为,眼下发展国内市场时机已经成熟,比如,现在某些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应用光伏发电的条件。据了解,现在光伏发电的成本大概在1.5元/千瓦时~1.6元/千瓦时之间,而东部地区夏天实行峰谷电价,其峰期电价大概在1元左右,这样的水平,国家完全能够补贴得起。马学禄表示,通过节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节省出相关补贴资金。
业内多位人士都认为,如果太阳能可以并网发电,能够开启很大一块民间光伏产业应用市场。而通过补贴支持国内光伏市场启动,会引导国内光伏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