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技术谁留下”
“1元时代”的到来发出了一个信号:谁有技术谁留下,只有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经得住“低价”的考验,而那些单纯的原料加工企业谋求暴利的道路在国内已行不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太阳能学会秘书长孟宪淦认为,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现,国内市场刚刚启动,国际市场规模有限,不可能无限扩张,未来一两年这一行业将面临洗牌。
华泰证券研究员程鹏说,1元时代,技术立足,特别要关注光伏装备国产化进程带给相关企业的机会。长久以来,国内光伏产业一直呈“两头在外“的格局。上游的多晶硅原料依靠进口,下游的产品市场依靠出口。程鹏认为国内光伏产业是“三头在外”,长期被忽视的在外一头是,关键的生产装备基本依靠进口。除单晶硅生长炉已经实现95%以上国产化外,多晶硅炉、硅片多线切割机、电池线等关键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国内光伏产业大范围的装备国产化替代过程仍将持续。国产装备尽管在稳定性、安全性方面较进口先进装备有差距,但是在关键性能方面正在逐步接近进口装备,并且在价格和成本方面,国产装备普遍比进口装备低30%~50%,具有较大的价格和成本优势。未来光伏装备的国产化进程一方面对装备制造厂商是绝佳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对下游的光伏产品厂商来说可通过装备国产化有效降低成本。
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研究员张帅也赞同“技术立足”论:“国内光伏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具有相关技术能力的国内企业若能借此机会在这一新兴市场上确立先发优势,未来的成长空间巨大。”而华宝证券研究员陈亮则认为,在光伏产业链中,虽然长期来看靠技术吃饭,但短期内仍最看好电池片组件领域。
据了解,在电池片制造领域,国内企业可谓独领风骚。无锡尚德、保定英利、河北晶澳、常州天合光能在2009年全球产量排名中均位列前10,江苏阿特斯排名第11,虽然上述企业均为美股上市公司,但有些企业回归A股已列入议事日程。
记者注意到,在A股上市公司中,以多晶硅电池片业务为主的有海通集团、向日葵、东方日升以及正在该领域加大投资的横店东磁。而电池片产能的扩张必然直接拉动对扩散炉的需求,因此A股上市公司中具备相关产能的七星电子最值得关注。
40%产能vs 5%市场
2009年,中国的光伏电池制造业占据了全球40%的份额,国内的消纳能力仅有这些产品的5%。根据欧盟执委会联合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2010年太阳能电池现况报告(PV Status Report 2010)”,全球太阳能电池在2009年的产能有11.5GW,较2008年增长56%,过去这5年产量增加最快的国家是中国。
中信证券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刘磊说:“我们看好新能源板块,短期看确定高增长的是核电,长期看发展潜力最大的是大功率蓄能行业和太阳能发电行业。”
刘磊的话显然是基于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分析。2010年8月5日,《新能源发展规划》草案曝光,根据《规划》透露出来的信息,从2011年到2020年,将累计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可增加产值1.5万亿元。太阳能作为新能源的主要品种之一,新《规划》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思路。据国元证券预计,在即将出台的《规划》中,可能将2020年光伏装机容量的目标提高到20GW(1GW=100万千瓦)。
但分析人士也提到,“政策依赖”是太阳能发展的隐忧之一。由于太阳能产业是依靠政府补贴实现快速扩张的产业,其产业基础薄弱,一旦政策发生变化,该产业受到的冲击将非常严重。
国金证券有关分析师认为,2010年全球太阳能需求量将有65%的增长。随着太阳能发电成本的下降、信贷环境的宽松以及行业鼓励政策的逐步落实,行业将开始新一轮的高速成长,相比较2004年和2008年出现的两波增长,这次增长的行业基础将更加牢固,行业空间更大,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显著。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