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太阳能发电在我国有两种主要形式,光伏电站和屋顶发电。毫无疑问,占据着半壁江山的是光伏电站,西部企业甚至发出了“光伏电站,谁做谁赚”的声音。不过,这种格局或在未来被打破。
在即将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我国屋顶光伏电站规模为300万千瓦,到2020年则达2500万千瓦。而截至2010年,我国屋顶光伏电站的装机规模仅30万千瓦左右。
这意味着,太阳能屋顶发电要在未来五年取得十倍增长。面对迅速爆发的容量,市场准备好了吗?
“十万屋顶”遭遇流产
“看到现在这个规划,我是又高兴又担心。”来北京参加可再生能源协会年会的赵春江这样说。
作为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更为特殊——上海迄今唯一的一户居民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实施者,也是当年上海轰轰烈烈“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中残留下来的唯一实践者。
2006年,由上海市经委、上海交大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是我国最早的太阳能屋顶电站实施项目之一。按照这份计划中的描述:上海计划利用十年的时间,将现有2亿平方米平屋顶的1.5%,约300万平方米,即十万个屋顶用作太阳能发电,相当于新建一个30万千瓦的电站。项目总计投资约百亿元。但到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彻底流产。
到目前为止,已无任何迹象表明该计划仍在进行。
回想起多年的经历,赵春江对于屋顶发电又爱又恨。从2005年至今,赵春江自行安装的太阳能屋顶发电站已经累计发电15000多度。然而,因为家中一直是单向电表,过去几年里,他的屋顶发电输送给电网,不但没有取得电网支付的电价,反而自己还要掏腰包为其付费。直至2011年5月,电力部门才给他安上了双向电表,改变这一局面。
“关键是落实不到位。我们看到规划都是好的,但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去执行才是关键。”赵春江称,他依然看好屋顶发电的前景,“从数据上分析,尽管有季节差别,但上海地区的年平均辐射值区域稳定,我安装的3000瓦发电设备每年的发电量维持在3500度左右,这基本能够满足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用电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