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揭开了天威新能源海外抄底的真相。
作为一家中下游光伏生产企业,2008年8、9月间,天威新能源在美国Hoku材料公司(下称Hoku)生产线还没建好的情况下,就与Hoku签订了2个为期十年的合同,总货款分别为2.84亿美元和2.27亿美元。截至2009年初,天威新能源向Hoku支付了包括定金在内的预付款7900万美元。
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爆发,Hoku濒临倒闭,天威新能源面临预付款难以收回的境地。
“Hoku倒闭意味7900万美元的资产将流失,收购也是无奈之举。”知情人士介绍说。
2009年9月,天威新能源与Hoku签订了收购协议,Hoku将向天威新能源发行3.34亿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60%),并取消天威新能源预付的5000万美元采购款,使天威新能源采购多晶硅的一年价格降低11%。天威新能源也将取得权证,可以以每股2.52美元价格另外认购1000万股Hoku股份。此外,天威新能源还将为Hoku提供5000万美元债务融资,并承诺必要时协助其获得更多融资。此次收购,天威新能源耗资1亿多美元。
被动收购
Hoku的商业模式是使用长单定金支撑多晶硅厂的建设。
当时,全球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涨,下游的光伏电池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纷纷与上游的多晶硅制造商签订了长期订单。
一位曾经去过Hoku的业内人士表示:“2007年,Hoku建这个工厂时只有500万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Hoku在工厂筹建阶段就签署了约19亿美元的生产订单,其中包括日本三洋电机、德国Solar-Fabrik及天威,无锡尚德、江苏林洋、江西晶科,都与Hoku签订了为期10年的多晶硅长期采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