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近日,赛迪顾问、赛迪信息发布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地图白皮书》显示,国家政策和地方资源已成为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在区域政策和资源影响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报告指出,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整体将持续向政策和资源优势区域集聚,国内大型新能源装备制造向市场终端转移,研发和销售环节将向资本和人才的密集区集聚。
政策与资源是重要因素
媒体:目前,国内各省新能源产业园发展模式比较雷同,很多省市都提出建设光伏产业一体化园区的发展思路,应如何认识各省产业园区同质化的现象?
王晓宁: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处于成长期,产业集聚区域受区域政策、当地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明显。首先,新能源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导向型产业。除了国家产业政策之外,地方的配套产业政策将成为吸引企业的重要因素。其次,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也是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企业投建新能源项目需要根据细分新能源产业特征,选择资源丰富的区域。
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新能源企业将考虑产业半径、原材料等要素对成本的影响, 一体化产业园区也应时而生,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的税收,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间的制造成本,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但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园区选择企业,还是企业选择园区,都还要考虑资源与技术等条件的制约,避免一味简单地做低产能的招商。
一直以来,政策的走向和地方的资源优势都是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在区域政策和资源优势的影响下,新能源产业集聚特征显现。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等为核心的东部沿海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在中西部的一些区域,如江西、河南、四川、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中西部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形成了以长三角为制造基地,中西部为原材料供应基地的产业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最早的光伏产业基地,随着产业链延伸,江西新余、河南洛阳和四川乐山等地成为国内硅片制造和原料多晶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