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入者战略:中国企业的突围之路
中国光伏产业寻求发展,就不得不在产业结构方面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则必须以企业为实体依托。作为市场的后进入者,我国光伏企业主要通过三种战略模式,实现产业链布局的优化。
第一,资本驱动模式。一些具备雄厚资本实力的企业,挟带大量资本进入光伏产业,能够从全方位着眼,向多个环节同步投资,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塑造企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采取这种模式的企业,多是此前在某一传统行业内,已经形成了超群的实力,具备稳定的现金流,以成熟业务供给光伏业务。主要以保定天威集团、深圳南玻集团为代表。
第二,成本驱动模式。尽管电池、组件环节竞争厂商最多、利润水平最低,但对于成长型企业而言,这也是光伏产业中进入壁垒最低的一环。以这一环节切入点,逐步发展,寻求向上游的晶体硅材料、下游的系统集成方向拓展,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需求。采取这种模式的企业,大多是以光伏业务为单一主业的成长型企业,缺乏传统业务的给养。主要以无锡尚德公司、常州天合公司为代表。
第三,工艺驱动模式。所谓“工艺驱动”,是指从晶体硅产业装备的制造环节切入,通过对单晶炉、多晶炉、切方机等各类产业装备的试验、示范,小规模生产硅锭硅片,在销售设备的同时,通过长期的工艺参数积累,持续提高产品稳定性,并逐步扩大产能规模,从装备的试验、示范,向硅锭硅片的规模化生产转变,自上而下实现产业链延伸。它与前两种模式最大的区别,是从产业链侧面的最小入口切入,在前期,对企业的资金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尤其适合传统精密机械加工企业,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实现转型。我国两家主要的晶体硅产业装备制造商——江苏华盛天龙、北京京仪世纪,此前都属于传统的机械加工企业范畴。这种模式,主要以北京京仪集团为代表。
因此,资本驱动模式,适用于资金实力雄厚,进入光伏产业之前,至少具备一项传统优势业务,能够为其提供持续的资本供给,或是外部融资能力突出,能够获得可观的融资规模的企业。成本驱动模式,适用于成本控制能力较强,资金利用效率较高的企业。而工艺驱动型,则最适合具备精密机械制造基础的企业,通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实现产业转型。尤其是对风险规避型企业而言,这种模式,能够在光伏产业装备和传统精密机械设备之间,实现产能公用,在行业震荡期,可以迅速完成产品切换,减少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三种模式的出发点和发展路径有所差异,但前提都是以产业链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为核心目的。最终,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逐渐明晰、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的推进落实,实现我国光伏产业从“两头在外”、“世界工厂”的角色,向“内外兼修”、“纵向整合”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