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神话
民企搭上国际需求头班车
如果说英利和尚德两家企业走上光伏产业道路是出于创业者和地方政府明智的预判,那么时隔一年,国内光伏产业就正式迎来了国家级的政策推动。2001年,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还不足1兆瓦,国家发改委的前身国家计委推出了“光明工程项目”。孟宪淦回忆,当时政府财政拨出了几十亿元资金用于山区的分布式发电建设。
“事实上,这一项目的长远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中国偏远山区的用电难题,更为中国光伏产业的起步拉开了大幕。”孟宪淦说,发展到2003年,中国光伏产能已达到13兆瓦。
孟宪淦介绍,本世纪初民间资本已初具规模,而国内传统产业已趋于饱和,民间资本缺乏出路,在国家释放利好信号的前提下,新能源产业成了民间资本投资的全新兴奋点。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国内市场大幅度开启仍遥遥无期,即使是2003年的13兆瓦产能,仍不具有任何吸引力,所以民间资本成了起步之初产业布局的主角,也就逐渐定格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角。而这一批企业的提前布局,也为此后迎接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3年底,随着送电到乡工程逐步落实,国内需求开始减弱,而此时一大批光伏设备制造企业正在急剧扩张产能。高额的成本使国家无力像欧洲那样通过国家政策来扶持光伏发电行业,英利、尚德等第一批民营企业遇到了短暂的发展瓶颈。
等待并不漫长。2004年德国出台了强制上网电价政策,而后欧洲和美国相继推出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和光伏并网政策,需求增速超过200%,给这批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当年,无锡尚德的营销出现爆发式增长。也就在当年12月15日,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当天融资规模达4亿美元,而公司市值也达到30亿美元,不仅开创了民营企业直接登陆纽交所的先河,也创下了内地民营企业融资神话。
这一财富神话让国内的民营资本尝到了甜头。2004年至2006年,中国光伏组件行业出现井喷式发展,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占据较大份额。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认为,中国民营光伏组件产业在国际上得以成功,不仅在于中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更在于在国外需求出现大幅增长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中国企业更快地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来扩大产能。“当时的光伏组件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暴利行业,投资三年即可收回成本,这在其他行业是无法想象的。”孟宪淦说。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