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正在演绎什么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正如1月20日在首届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的一幕—主要光伏企业的高管在台上热烈地讨论“政策如何扶持太阳能产业”,但问题所指的政府、电网和发电企业,却未派任何代表出席。主持人试图缓解这一尴尬气氛,他发动听众给台下的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掌声,奢望这位在场的唯一一位半官方背景的学者将企业的焦虑传递给决策层。
在过去一年里,类似的独角戏几乎每个月都会隆重上演一次,座无虚席。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商们不断重复这样一个故事:当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唯有新能源才能拯救人类,而这正是中国唯一能与世界同步的产业。“全中国的人民和媒体都应该为之欢呼,中国应该为这个行业感到自豪!”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说。这位中国著名的鱼饲料大王,自去年开始在光伏领域大举投资。
但决策层似乎已对这些故事审美疲劳。此前传闻大半年之久的新能源产业规划和上网电价迟迟未能出台。即使标杆上网电价一度呼之欲出并传已定为1.1元/度至1.2元/度之间,到1月19日,新能源掘金者的希望也彻底落空了,国家能源局发文内蒙古等西部8省区,要求上报光伏电站项目。这意味着在出台全国统一的标杆电价和继续一事一议的电站招标的犹豫中,决策层最终选择了更为保守的后者,也等于告诉已经站在起跑线上跃跃欲试的光伏制造商—我们得再研究下比赛规则。
200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4011兆瓦,占世界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四成,但这一年的全球光伏市场却令中国企业提心吊胆:先是在2009年初遭遇金融危机重创,在二季度逐渐恢复元气后,西班牙政府又大幅消减财政补贴;而至2010年1月份,德国将光伏并网的补贴消减掉15%;法国能源部也将屋顶太阳能电力收购补助费率下降24%。这些信号意味着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试探光伏行业独立生存的可能,同时,也给九成产品销往海外的中国光伏企业发出警告:海外市场增速远不如他们预想得快。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将成为决胜未来的战场已经成为共识,问题是这一市场何时能够真正启动,这成为所有制造厂商期盼并为之努力的事情,但实为不易。其一,决策层被大干快上的浪潮与国际市场的增速之间的对比感到忧心忡忡:去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风电设备和多晶硅产能过剩的警告,在行业内引发了强烈震动(详见Gemag.com.cn《黄牌警告》);其二,更进一步,决策者对中国承担过剩品试验场的角色亦存担心,迟迟不愿打响国内市场的发令枪—明确新能源规划与上网电价。
被邀请上演讲台的李俊峰劝告在场群情激扬的企业家说:“大家慢一点,控制下速度。”尚德电力副总裁解晓楠并不赞同,“要放慢是很难的事情,因为现在处于初始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