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举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发布会,其中一个重点是多晶硅产业。
多晶硅分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后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基础生产原料,是太阳能光伏行业的重要产业链,而太阳能将是中国新能源的主要发展领域之一。
“说多晶硅产能过剩,依据是什么?”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接受编辑采访时质疑说。
被称为“世界最大太阳能硅片供应商”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小峰则表示多晶硅产能过剩“是一个普遍的误解,从有效需求看,太阳能行业的需求远远大于产能,不是一点,而是无限大”。
9月8日,赛维LDK高调举行了万吨级高纯硅项目投产庆典活动,其产能远远超过2008年中国多晶硅4000多吨的全部产量。而在此之前,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多晶硅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倾向”没有多长时间,就上升到了有关部门“过剩”的判断。
9月26日,国务院转发了十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
据悉,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两部委针对光伏产业展开全方位调研,目的是具体了解多晶硅产能“到底有多大,过剩到何种程度”。9月10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出现在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调研,这是一家多晶硅产能位列全球前三位的企业。
政府对多晶硅产能问题为何如此重视?在产能“过剩”问题上,为何又有不同的看法呢?
追问一:政府错了?
三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多晶硅市场仍然短缺,要依赖国外进口,2009年仍需进口1.4万吨,所以根本谈不上产能过剩问题
除了石定寰、彭小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电池技术研究室主任王文静接受编辑采访时表示:在金融危机、光伏市场收缩的情况下,多晶硅产能最多也只能说是短暂的相对过剩,根本谈不上绝对过剩。
“2008年中国生产太阳能电池250万千瓦,对多晶硅材料的需求量近2万吨,而国内产量仅4000多吨,所以80%的多晶硅需要进口,我预计,2009年中国多晶硅进口的比例虽然会有所降低,但至少在50%以上。”王文静说,“在这种情况下,笼统地说多晶硅过剩会让人难以理解。”
石定寰认为应从动态的角度看待产能问题:中国在建的多晶硅项目全部建好后,以现有的太阳能电池对多晶硅的需求量看,可能会有过剩,不过多晶硅仅是一种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工业材料,不是最终产品,必须和电池市场同步发展,达到动态平衡,否则到时候就会出现不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兼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说:“三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多晶硅市场仍然短缺,要依赖国外进口,2009年仍需进口1.4万吨,所以根本谈不上产能过剩问题。”
追问二:企业疯了?
火力发电项目限批,水电项目不批,大量风电因无法接入电网闲置而造成项目不能批,所以在绿色发电的压力下,大量央企开始涌向光伏发电,为投资者创造了多晶硅市场的想象空间
政府对多晶硅“过剩”的判断完全正确,是编辑在采访时听到的另一种声音。
英利集团宣传部经理李伟在接受编辑采访时说:“过剩是肯定的,因为上的人太多。”
课题组研究报告执笔人张永伟在接受编辑采访时说:“在地方政府追求大项目、企业追求高利润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多晶硅投资已经越来越偏离市场理性轨道,产能已由2006年的3300吨猛增至2008年的2万吨,增长超过5倍,而2008年全球多晶硅需求只有4.52万吨。”
十部门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更是直言,2008年中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
那么,为什么企业还蜂拥挤向这个产业呢?除了多晶硅产业曾经有过的丰厚利润外,业内人士说还有其他方面的众多原因。产能不真实,被虚报、夸报仅是一个重要原因。
王文静介绍说,有的企业对外宣传要建产能为1.5万吨的多晶硅生产厂,实际一期开工只有3000吨,其余产能仅是一种可能性,但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行业内统计来统计去,10万吨多晶硅产能的水分就会“应运而生”。有知情人士亦向媒体透露,国内多晶硅行业较为浮躁,很多企业宣称的产能连1/5都没有实现。
中国太阳能市场前景诱人,是企业纷纷投资多晶硅产业的另一重要原因。
一位接近国家能源局的人士告诉编辑:“现在火力发电项目限批,水电项目不批,大量风电因无法接入电网闲置而造成项目不能批,所以在绿色发电的压力下,大量央企开始涌向光伏发电,为投资者创造了中国国内多晶硅市场的想象空间。”
新能源行业投资是否“疯了”?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有过论述:“新能源过剩”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有效市场得以释放,当前的太阳能还“热”得不够、风能也“疯”得不够。
追问三: 国际阴谋?
2006年之后,德、日突然同意输出相关技术,并且技术转让经费大幅下降,导致多晶硅企业在中国迅速呈现“遍地开花”势头
一场太阳能电池技术展示活动,给了能源决策部门很大震动。
9月份,美国First Solar公司在中国能源问题的决策部门——国家发改委展示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有与会者向编辑介绍说,这一场活动改变了现场不少人在太阳能电池采取“晶硅还是薄膜技术路线”争论中的观点。
一位与会者说,如果按照First Solar的技术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会远远低于晶硅电池,后者根本无法与前者竞争。由此,有人推测,可能是政府高层已经感觉到中国多晶硅产业背后有“国际阴谋”,故而叫停新上多晶硅项目,以免出现李伟告诉编辑的结果:很多新上技术含量不高的多晶硅项目,投产之日也是倒闭之时。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石元春在接受编辑采访时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硅材料提纯技术,掌握这种技术的日本和德国,在2006年之前对中国企业只愿意提供多晶硅材料,从中赚取高额利润,不愿转让技术;2006年之后,却突然同意输出相关技术,并且技术转让经费大幅下降,导致多晶硅企业在中国迅速呈现“遍地开花”势头。
赵玉文、李伟在接受编辑采访时均表示,多晶硅是卡脖子项目,西方国家不向中国转让技术,赵玉文说在市场紧俏时,西方国家甚至连硅料也不愿意售给中国企业。
多晶硅生产提纯主流技术长期以来掌握在美国、日本、德国7个公司10家工厂手中。中国多晶硅产量2005年仅有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到2007年猛增到1156吨,2008年更是狂飙到4000吨以上。
为什么在技术输出上,日本、德国突然“变好”?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说:“从宏观方面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把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不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且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全球战略。”
“硅材料提纯就是对化石能源进行加工,重‘终端环保’而轻‘过程污染’,其背后隐藏着跨国公司联手扼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阴谋。”伍新木说,“中国政府一旦同意从2012年开始履行《京都议定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责任,联合国不仅不会对中国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进行补贴,反而会因太阳能光伏生产线属于高耗能产业受到罚款;而日本、德国等国将这一高耗能的产业成功转移到中国后,让中国给他们供货,则可从中赚取数倍利润。”
十部门对多晶硅产业“动刀”的整治措施,明显涉及到了多晶硅技术工艺。
在十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未来兴建多晶硅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江苏中能相关人士认为,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改良西门子法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意味着国家今后不再审批这类多晶硅项目。(编辑:xiaoyao)
相关链接:
四川停止多晶硅圈地运动 将定位放在光伏下游
卡姆丹克太阳能CEO王靖:单晶硅不存在产能过剩
发改委解读将多晶硅列为产能过剩行业的原因
如何定义太阳能产业过剩 仍存在争议
天合光能高纪凡:过剩其实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赛维LDK彭小峰:光伏行业才刚起步 没有产能过剩
跨国太阳能巨头加速扩产不怕产业"过剩论"
多晶硅产能究竟是实质过剩还是规划过剩
太阳能等新能源"产能过剩" 浇灭不了投资热
太阳能重复建设问题 将导致新一轮产能过剩
全球太阳能设备制造业陷入严重产能过剩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