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共识,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清晰,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新进入者层出不穷。在光伏主产业链的四大制造环节中,硅料的资本强度较高,建设周期最长,且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因此鲜有跨界入局者。电池片、组件虽然进入壁垒相对较低,但议价能力不强,因此难以吸引有实力的玩家。而硅片由于进入壁垒低于硅料,议价能力强于电池片和组件,同时原有硅片巨头企业又纷纷采取了“垂直一体化”战略,因此吸引了一众新入局者。
最早跨界进入硅片领域的,是两家硅片设备制造厂商——上机数控与京运通。两者均在2018-2019年间光伏行业的低谷期进入到硅片领域,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值得称道。上机数控目前拥有硅片产能20GW,在建产能10GW。硅片业务收入占比在2021H1超过90%,已经彻底蜕变为硅片制造厂商。京运通目前拥有硅片产能8.5GW,预计到2021年末设计产能将达到20.5GW。2021H1,硅片业务占比超过50%,叠加占比超30%的新能源发电业务,公司实现华丽转身。进入2021年以来,受益于硅片领域的量价齐升,两者的经营业绩也大幅提升,尤其是上机数控,2021Q3营收同比增长290%,净利润同比增长147%,股价自2020年以来已经上涨了数倍有余。
今年八月份,此前涉足光伏设备领域的双良节能宣布定增预案,拟投资70亿建设40GW单晶硅项目的一期工程(20GW)。无独有偶,从事高速切割设备、金刚石线切割耗材的宇晶股份于10月份宣布将设立以硅片为主营业务的子公司,正式进军硅片领域。显然,上机数控与京运通的成功转型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同样在十月份,主营业务为联碱、双甘膦、草甘膦的和邦生物宣布投资10GW超高效单晶太阳能硅片项目。根据和邦生物2021年中报披露的信息,公司主要涉及化工、农业、新材料三大领域,新材料中包括光伏玻璃、光伏组件等,相关产能正处于建设阶段。
除了新进入者以外,硅片领域的固有势力近些年也主要忙于融资扩产:隆基股份于2020年启动了曲靖二期20GW项目和丽江三期10GW项目,预计到2021年末和2022年末硅片设计产能将分别达到105GW和135GW,较2020年分别提升24%和59%;中环股份于今年2月份宣布将在银川建设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预计到2021年末和2022年末硅片设计产能将分别达到85GW和122GW,较2020年分别提升55%和122%;今年8月份,晶澳科技发布定增预案,宣布将投资59亿余元用于20GW硅棒和20GW硅片项目的建设,到2021年底,晶澳科技硅片设计产能预计将达到32GW,同比增长74%......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单晶硅片产能为199GW,预计到2021年末将达到350GW,2022年末将达到487GW,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而反观硅料环节,2020A-2022E产能复合增长率仅为26%。硅片环节的火热,与硅料环节的平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预示着,未来几年硅料依然紧俏,因此各大硅片厂商纷纷与硅料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并与之合资共建硅料产能,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
今年2月份,晶科能源宣布战略参股通威股份4.5万吨硅料项目;上机数控宣布与保利协鑫能源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30万吨颗粒硅项目;中环股份宣布与保利协鑫能源签订购销合作长单框架协议,合约期限为五年,采购规模达到35万吨;隆基股份宣布与保利协鑫能源签订为期三年的采购协议,采购规模为9.14万吨。4月份,晶澳科技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分别向新特能源和亚洲硅业采购18.1万吨和7.5万吨硅料。5月份,晶澳科技宣布与保利协鑫能源和大全能源分别签署购销框架合作协议,合约期限分别为五年和四年,采购规模分别为14.58万吨和7.82万吨。11月份,上机数控与保利协鑫能源签订五年供货协议,采购规模不少于9.75万吨;硅片领域新贵双良节能宣布未来五年将向亚洲硅业采购约2.521万吨硅料......
当然,已经签署的硅料长单,不止罗列的这些。以静态的视角来看,硅料企业未来几年的新增产能,大多数已经被硅片企业所预定。这意味着,虽然硅片环节产能大幅提升,但产品供给依然有限。受此影响,部分电池片、组件等环节企业也纷纷与硅片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
说到这里,可以看出受限于硅料产能,在中短期内硅片环节产能无论增加多少,都是无济于事的,硅片价格很难出现大幅下降,市场竞争也难言激烈,无论老玩家还是新势力,大家比拼的都将是供应商资源。或许,对于硅片玩家而言,只要硅料环节产能不过剩,他们的产品售价就有支撑,盈利能力就有保证,在资本市场的故事也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