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碳中和引领光伏行业发展论坛”上,多位政企、学研界的专业人士就光伏平价、碳中和路径等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诸多一针见血、深刻到位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
从2019年开始,玻璃、辅材等环节的企业扩产非常多。这些扩产不但来自业内龙头企业,还有很多跨行业的资本与实业巨头跃跃欲试。这些扩产虽然最终不一定全都会落地,但行业变局已经在发生,这其中存在哪些机遇与风险?企业又该如何把握与规避?
钱晶指出:其实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这四个环节都在扩产,但是步子不一样。从集中度上来讲,越到上游越集中。比如说现在多晶硅有10家供应商,每家增加1%就是10%;可是做组件有100家,每家都增加1%就是100%,这中间就有落差了。还有,扩产周期不一样。对于下游来说设备采购到位就可以开始生产,但对上游来说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造成了现在的供需不平衡、脱节。
那么,何时能够达到供需平衡?钱晶说道:“今年电池与组件是比较匹配的,硅片在2021年底产能上也会匹配电池。多晶硅今年产能供应大概在50万吨,再加上进口10万吨会达到60万吨,可以支持200GW的硅片、160GW的组件。明年预计新增的15万吨,在上半年会慢慢释放出来。所以这一轮供需平衡,预计会在2022年初到年中实现。”
这一轮大扩产之后,行业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钱晶谈了四点看法:
第一,洗牌可能会从几年前的多晶硅行业,延伸到组件环节,主要对二线企业压力更大。
第二,资本逐利趋势会加强。尤其在扩产中如硅片环节,会有很多横空出世的玩家进来,不是小打小闹,是带着规模、实力进来的,这是硅片产能释放非常快的原因。多晶硅虽然有一定行业壁垒,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化工范畴,不排斥专业的化工企业有意愿加入,或者纯资本进入此领域。
第三,随着技术迭代、规格迭代的加速,在各个环节先发制人是否是优势?这存在疑问。如果这个行业技术非常成熟,先发制人一定是优势。但对于光伏制造业来说,先发制人是不是优势,需要认真思考。
第四,专业的制造模式(如专门生产硅片、电池、组件的企业),对比垂直一体化的模式,哪种模式更好、抗风险能力更强,值得深入思考。
钱晶表示,在新型电力系统的角逐中,每家光伏企业都要思考除了扩产还能做什么、还会做什么?是守株待兔等着把新型电力系统划给我们?还是主动做些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想通了,挑战就会转化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