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光伏行业正在经历转型阵痛,即将迈入一个平价上网、全面市场化的新阶段。在这一关键时刻,回顾我国光伏60年的发展历程,不禁会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成就感到震撼。
我国晶硅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上世纪60年代实现了产业化,1968年至1969年底,中科院半导体所承担了为“实践1号卫星”研制和生产硅太阳能电池板的任务。1975年宁波、开封先后成立太阳能电池厂。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从一个光伏行业的后生晚辈一跃成为现在的光伏大国。
2017年,中国大陆多晶硅产量24.2万吨,占全球总产量44万吨的56%;硅片产量约为90GW,占全球总产量105 GW的83%;电池片产量68GW,占全球总产量103 GW的67%;电池组件产量达到74GW,占全球总产量105GW的71%。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已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各环节产量前10名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位于中国大陆。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至少有30家企业产能超过500MW、20家超过1 GW;2005-2017年,中国大陆累计生产太阳能电池近300GW。
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短期来看“531新政”一出,给整个光伏行业带来不小震动。
从中长期来看,“531新政”将引导市场和行业调整发展思路,解决光伏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弃光限电、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将光伏发展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到提质增效上来,推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实现,有利于光伏行业长远发展。
2007年以前:成长起步阶段
累计装机:80兆瓦
这一时期基本上处于示范阶段,行业发展程度低,基本没有实现市场化运行。2007 年9 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太阳能发电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并提出到2010 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 万千瓦,到2020 年达到180 万千瓦目标。在光伏项目中,95%为离网项目,仅有5%实现并网。该阶段出现我国首座兆瓦级并网光伏电站,也是亚洲最大的并网光伏电站——深圳园博园1兆瓦光伏发电系统,为建筑并网项目;同时,还出现了国内首座直接高压并网的0.1兆瓦光伏电站——西藏羊八井光伏电站。另外,为解决7省区无电乡用电问题而建设的700多座光伏和风光互补电站,光伏装机15.5兆瓦,均为离网项目。
2007-2010年:产业化阶段
累计装机:910兆瓦
该阶段国内光伏项目快速走向市场化。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纳入七大重点产业之一的新能源产业。在政策推动下,该阶段装机容量每年以100%以上速率增长,并网项目占比达到80%。光伏电站电价实施核准制,“内蒙古伊泰煤炭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0.205兆瓦聚光并网光伏示范发电工程”等项目获得4元/千瓦时的核准电价。另外,实施了前两批“金太阳”和“光伏建筑”项目,再加上实施了两期地面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让分布式光伏市场和荒漠并网光伏电站兴旺起来。
2011-2013年:规模化阶段
累计装机:19430兆瓦
自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以来,标志着我国光伏发电固定上网电价(又称标杆电价)的出台,也预示着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由起步阶段走向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2月24日,国家工信部正式下发《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等目标。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标杆上网电价,将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从容量补贴转向电量补贴,并将光伏项目审批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网项目成为主流,离网项已经忽略不计。利好政策频出,装机总量和增速都快速提升,我国渐成为光伏大国。但同时,由于装机与负荷中心不匹配,国际国内市场不均衡,国内装备市场与应用市场不协调,光伏与调峰电源不配套,输送通道与光伏基地建设不同步等问题的存在,仍然制约着光伏行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