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伏企业争相激进扩张,新一轮产能过剩危机风险引发外界关注。
3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要求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工信部称,为加强光伏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控制总量、鼓励创新、支持应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条件。
工信部表示,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引导光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其他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
工信部在上述文件中指出,光伏制造企业按产品类型应分别满足以下要求:1.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不低于3000吨/年;2.硅锭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3.硅棒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4.硅片年产能不低于5000万片;5.晶硅电池年产能不低于200MWp;6.晶硅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200MWp;7.薄膜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50MWp;8.逆变器年产能不低于 200MWp(微型逆变器不低于10MWp)。
面对行业持续高涨,当前通威、协鑫、中环、隆基等光伏巨头都在加速扩充产能。比如通威,去年宣布了超300亿的投资计划。今年1月,隆基公布了三年扩张计划,在2017年底硅片产能15GW的基础上,力争单晶硅片产能2018年底达到28GW,2020年底达到45GW。行业中等体量的东方日升继去年底80亿扩产计划宣布后,新一轮20亿的协议已经签订。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近期公开表示,国内企业要警惕产业过热。“不管是多晶硅、还是电池片,企业扩产都很厉害。那么市场跟不跟得上企业扩产?”
王勃华表示,“企业扩产前需要全球性的全面调研,扩产规划和技术储备要做足,但步子要分步迈。我们非常不愿意2011年左右那一轮的过剩再出现,这一点值得大家警惕。”
公开信息显示,在大约十年前的上一轮产能竞赛中,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光伏企业争相激进扩张,导致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江西赛维、无锡尚德负债数百亿元之后轰然倒下。
今年2月,通威股份高管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二月初,多晶硅电池片价格已经企稳回升,一月初1.7元/W跌至1.3元/W后已经回升至1.35元左右。单晶电池片价格下降不多,一月份至今从1.7左右下降至1.6元左右。“很多电池片厂商已经开始亏损生产,比如台湾厂商,已经开始亏现金流生产状态”。
通威高管表示,“除了我们成本还可以盈利,很多同行已经在亏现金流,茂迪、台湾厂商等已经在等待着台湾政府的50亿新台币注资,他们亏现金流也在出货。一月底调到1.3之后,硅片虽然仍处于降价过程中,多晶电池片价格已经开始反弹,现在1.35以上。”
隆基股份在2月5日的一份公告中警示称,随着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原本面临市场淘汰的中小企业开始恢复生产,从而导致过剩产能淘汰不到位;另一方面,行业内骨干企业凭借规模优势,也纷纷扩大产能,落后产能恢复和新增产能将加剧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光伏行业可能再次面临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风险。
不过,从实际行动来看,光伏龙头企业暂时都没有停止扩张的迹象。
就在2月5日,隆基股份宣布与韩国OCI签署三年期多晶硅料采购合同,合同价格达10亿美元以上,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合计采购数量64638吨。
隆基股份表示,本合同的签订符合公司未来经营规划,有利于保障公司多晶硅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据官网介绍,隆基股份成立于2000年,2012年上市,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