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随着《巴黎协定》的正式生效,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光伏作为普适性清洁能源得到快速应用,2017全球装机将迈进100吉瓦大关。研究机构GTM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8个国家光伏装机量超过1吉瓦,而到2018年底将会增加到13个。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15%。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50%,到2050年要占总电量的70%-80%,比起当前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017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达到近50吉瓦的历史新高,但是前三季度光伏占总发电量比例仅有1.8%。根据中信电新测算,2030年中国光伏装机量可能达到2600吉瓦,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当前在技术和成本上已占据压倒性优势,在发展形势明朗的预期下,各大龙头企业纷纷宣布增产或扩产。
结构性产能过剩反推行业良性发展
2017年是光伏全产业链大量扩产的一年。据公开数据,在多晶硅料方面,通威在乐山、包头新建10万吨的产能,保利协鑫在新疆有4-6万吨扩产计划,新希望在新疆有10万吨的扩产计划;在硅片、电池端,以隆基、中环、通威、荣德、京运通、东方日升为代表的单多晶企业也纷纷宣布大规模扩产。有观点认为,2018年将是全产业链产能严重过剩的一年。我们认为,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市场化竞争,最终存活的是具有品质和成本双重优势的企业。
1、实际产量数据远低于规划产能
各大龙头企业官宣的扩产量并不一定会最终落地,其宣传更多是为了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理性的光伏企业会依据市场行情掌握节奏,尤其是单晶硅片和电池端,受高纯多晶硅原料产能不足制约,其产量远没有宣布的产能庞大。综合各大主流厂商公布的扩产数据,预计2017年底,国内单晶硅片产能为35-40吉瓦,而据中信电新测算,其产量仅为25吉瓦左右。
2、保持充分的供给增长 要提防结构性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存在于充分竞争的市场化机制,优胜劣汰伴随全产业发展周期。从多晶硅发展史分析,2007年前后,多晶硅价格被炒到500美元/公斤以上,随后全国有几百家企业宣布上马多晶硅,当时确实也上马了五十多家,但是寒冬过后,存活下来的仅有7家,这七家万吨以上的多晶硅企业掌握改良西门子法封闭循环技术,在节能降耗、降本提质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多晶硅市场供应主力。光伏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需求连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供应的增长一定要高于需求的增长,适当的过剩让低端产能退出市场,充分竞争有利于行业进步。
3、高纯度、高效率、高性价比产品稀缺,2018年优质产品仍供不应求
高品质、差异化、低成本是任何产品维持市场竞争力的砝码。在多晶硅料端,以龙头保利协鑫为例,根据公告其徐州基地电子级多晶硅已经量产,新疆多晶硅将完全满足CCz连续直拉单晶和N型单晶用料需求。我们预测,在2018年下半年扩建多晶硅产能部分释放后,能满足CCz连续直拉单晶的硅料和仅能满足铸锭需求的硅料,价格差距会拉开至1万元/吨以上,高品质硅料仍会供不应求。此外,保利协鑫在硅片端全面改造传统砂浆切割,产能翻倍提升的金刚线切改造年底将全部完成,金刚线配套黑硅技术大幅度提升晶硅产品效率降低成本,产能迅速释放以应对当前及2018上半年饱满的订单。相对隆基和中环的单一路线,坚持双线发展的保利协鑫在多晶主导推动全产业链降本增效的同时,在发展单晶产品方面,选择与以高技术高品质著称的中环股份交叉参股,实现单多晶技术并举。
4、落后产能逐步推出市场,马太效应将显现
多晶硅方面,综合电耗高于80-100度/公斤的产能将退出市场;在长晶端,600公斤以下的老旧铸锭炉、不能满足连续直拉需求的单晶炉将被淘汰;在切片端,落后的砂线切割产能在2018年年中就会完全退出市场,没有能力改造或者来不及改造的单多晶企业很难生存,即使金刚线切割改造完成,但是品质不稳定、工艺不成熟的硅片企业也将面临很大市场压力;在电池组件端,自动化程度低的产线将无法提供高效而低成本的光伏产品。
全产业链成本快速下降跑赢市场
中国光伏市场自2013年后呈逐步爆发趋势,每年最终新增装机规模均超年初预期。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16年初预测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8吉瓦,而实际新增装机34.5吉瓦;2017年初预测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0-30吉瓦,而1-9月新增装机已经达到42吉瓦。
1、光伏全产业链成本的快速下降是市场装机屡超预期的主因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07-2017年的8年间,光伏组件的市场价格36元/瓦下降到现在3元/瓦以下,下降了92%;并网光伏系统价格从60元/瓦降到7-8元/瓦,下降了87%;逆变器价格从4元/瓦下降到了0.3元/瓦,下降了92%。近两年光伏组件价格仍保持了30%以上的下降幅度。集邦新能源数据显示,组件价格从2016年初的4元/瓦以上下降到当前的3元/瓦以下区间,多晶组件在2017年初就降到了2.8元/瓦。到2020年,光伏发电价格再下降30%进而实现用电侧平价是有可能的。光伏产业链价格的下降速度远超预期,大幅降低了补贴压力,激发了全球各大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运用光伏发电的动力,这是光伏装机量每年超预期的最主要原因。
2、技术红利释放,未来产业链成本仍将持续下降
在硅料端,多晶硅产能扩张速度小于下游扩产速度,供不应求价格攀高的市场现状不可持续。根据各多晶硅企业公开资料,2018年西部新建产能将逐步释放,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保利协鑫这些龙头企业都有累计超过10万吨的优质产能扩张计划。如保利协鑫转移新疆的基地已经开工建设,明年下半年陆续建成投产,其成本做到全球最低。产能转移后徐州基地剩余产能为自备电厂低电价全部覆盖,成本低于所有非西部低电价地区产能,再加上其低电耗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即将量产,多晶硅价格预计会在2018年底有大幅下降。另外,在长晶端,多晶铸锭在不购置新设备的情况下,G7铸锭炉改G8将提升30%的产能,并通过热场改造优化晶体结构进一步提升效率;直拉单晶方面,CCz连续直拉单晶技术和铸锭单晶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在切片端,金刚线切割在多晶领域的普及降低30%的综合成本,金刚线线径、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趋势,金刚线切割+黑硅+PERC把多晶效率提升至20.5%。在电池组件端,HJT、IBC、MWT、半片技术、叠瓦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提升组件功率。全产业链各环节降本增效技术红利充分释放,将带来终端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据中信电新分析,2019年底光伏度电成本有望达到0.4元/度。
3、分布式光伏、光伏扶贫、“领跑者”项目是拉动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1-9月国内地面/分布式电站分别新增27吉瓦/15吉瓦,同比增长20%/300%,分布式装机增长迅猛。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明确分布式发电就近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实现市场化交易。分布式没有指标瓶颈,“隔墙售电”突破限制,电网代收电费不用再担心违约问题。而且,市场已经衍生出了多种分布式“光伏+”模式,屋顶光伏、农光一体、渔光一体等,据中信电新测算,以上总计潜在装机量约7200吉瓦,业内认为,分布式的爆发2017年仅是起点。光伏扶贫方面,截至2017年9月,已有13个省将指标全部纳入光伏扶贫,根据公布数据测算总量将达10吉瓦。光伏扶贫有不拖欠补贴、保证消纳等优势,在重要国策支持下,光伏扶贫政策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持续开展。“领跑者”政策在“十三五”期间规划了4年32吉瓦的指标,虽相对总量不大,但对光伏产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明显。在普通集中式地面电站指标逐步紧缩的态势下,分布式、光伏扶贫、“领跑者”项目等将成为市场替代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