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海省发展清洁能源“大招”迭出。与青海省相关的“清洁能源”两则新闻,几天内连续置顶行业网站,成为能源领域热议的话题。
一是青海省要从6月17日到6月23日24时,实现连续7天168个小时使用光伏、风电和水电为全省供电的创举。(详情请查看今日二条推送)二是青海省发改委下文,出台了2017年度330万千瓦的风电建设规模,出人意料的是,文件强制性要求该风电指标所涉项目都要标配10%的储电装置;同时强调,项目并网时将接受电力公司的严格验收,达到此标准的风电项目方可并网放行。
从这两件被能源领域认为的“大事”来看,可以窥见青海省发展清洁能源的雄心。但看似青海自己省内的两件事,却双双戳中了全国清洁能源行业发展中的痛点,引起质疑也就不难理解。
首先,“168小时”试验,从媒体报道上看,对全国范围内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与消纳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但从业界反应来看,大多认为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青海能源资源禀赋优越,水电、太阳能、风电资源均得天独厚,且当地负荷小、水电富裕,因此,清洁能源在青海并不是不够用,而是用不了的问题。客观而言,“168小时”试验,对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只是做了一个小型的“演出”,对其他各省而言,其借鉴和推广价值十分有限。
其次,青海政府给风电加“储能”装置一事,把清洁能源发展过程中,看似平静却长期隐藏的矛盾再次全盘揭出:电网建设速度与新能源的发展速度不协调,导致西北地区的“弃风、弃光、限电”问题逐年加剧。在输送不畅的情况下,青海此次为风电项目绑定“储电设备”,难免有“药不对症”之嫌——即使将电力储起来仍无法摆脱消纳之困。况且,现在储能的成本高企、技术未获突破,若在“弃风弃光还是增加储电设备”这本经济账没算清之前,就盲目推进储能项目开发,其结果必然将重蹈光伏风电设备投资浪费的覆辙,又有谁将为此巨大浪费买单?
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大美青海”,已然调动起人们对青海的向往之情,而人们对青海发展也赋予更多的期望。因此,青海新能源的发展,政府要有新思路,更要从整体上布局谋篇,盲目用资源换市场、为政绩上项目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自嗨”是一种状态,但“自嗨”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上来:青海还弃风弃光吗?青海的限电解决了吗?
无论是要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海西州千万千瓦级风、光、光热、储能新能源基地”,抑或“建设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示范基地”,青海在清洁能源的发展中同样需要遵循慎行有度之原则。
FR: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