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县仓子乡南松村党支部书记陈荣胜近日喜欢上了早起遛弯,而村东头小梁子山则成了每天必去的地方。小梁子山是座荒山,曾经“栽树不结果、种地不打粮”,“梁山”让人“心凉”。如今,“梁山”上架起片片光伏发电板,一下子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热土。
产业精准到村,贫困村踏上小康之路
承德县是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共有贫困村129个,南松村就是其中一个。山多地少没资源,缺钱缺路缺项目。和其他贫困村一样,南松村长期集体收入为零,始终在贫困线下挣扎。
“村委会窗户坏了都没钱修,更别提搞点民生项目了。”陈荣胜说,村里想发动百姓种大棚,没钱;想安几盏路灯照亮百姓回家路,没钱;想雇个保洁员搞搞村里卫生,还是没钱。
“要想贫困村彻底脱贫,让村集体有稳定收入是重要保障。”县委书记齐建文提出,村集体没有收入,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就弱,村里民生事业也无从做起。
可像南松村这样没资源、没基础的村能发展什么产业?恰好此时全国光伏精准扶贫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6年,国家、省、市相继发布多项政策重点支持扶贫县区开展“光伏扶贫”。承德县经过调研发现,该县属于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雾霾天少,光照较强,辐射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利用贫困户的庭院条件和村里的荒山荒坡建设光伏电站,为贫困村、贫困户建立长久的增收渠道。
于是,该县在政策颁布的第一时间,精细研读、精准对接,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承德县户用光伏“阳光扶贫工程”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成功实施“万户阳光扶贫工程”。
南松村成了第一批受益的贫困村之一,在选址小梁子山后,县政府出资47.792万元,为该村建成80千伏电站一座。凭着这座电站,每年村集体能收入约十四万元左右。
“这回我们可对脱贫致富奔小康有信心了。”陈荣胜高兴地说。
项目精准到户,特困群众搭上产业脱贫快车
南松村村民王秀荣今年70多岁了,由于体弱多病,连地都种不了,只能靠吃低保维持生活。但老人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想着有一天能像其他人一样过上好日子。
承德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768户,像王秀荣一样的低保和五保贫困户有20929户,占贫困户的66%。这些低保和五保贫困户大多没有劳动能力,不能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属于贫困户中的贫困户。根据精准脱贫政策,基本被列入政策兜底保障范围。
“按照现有兜底保障标准,这批特困户能脱贫,但无法与其他人同步进入小康,党委、政府不能甩手不管。”齐建文在与扶贫部门座谈时提出,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关键。
依托“万户阳光扶贫工程”,该县从2016年开始,集中利用2至3年时间,投资10亿元,完成安装2万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带动全县129个贫困村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些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只要看好自家屋顶的光伏发电板不丢,就能坐在家里赚钱。
“啥也干不了,还能搞产业?”“光伏发电是啥,能赚钱吗?”开始,不少贫困户和王秀荣一样顾虑重重。发展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主体是农民,关键在农户,只有得到农户认可,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才是实现“从无到有、从零散到规模”的关键所在。
该县组织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户摸底调查,通过发放“明白纸”等形式,解答户用光伏发电扶持政策;广泛征求乡镇、贫困户意见,帮助贫困户算好经济账,打消其思想顾虑,坚定发展信心;根据贫困户实际制定具体方案,通过贫困户申请、乡镇审查、部门把关、县级审核的方式,确保项目优先用在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的贫困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