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任务
综合考虑我省能源资源赋存、水资源分布、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合理规划全省能源发展布局。落实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加大煤矿安全改造和技术升级力度,推进重点煤炭企业实施煤电化运一体化发展和赴省外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例,优先建设坑口电厂和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电厂。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勘查和建设规划,推进皖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风电开发利用,扩大皖北、皖中地区光伏发电应用规模,加快粮食主产区农林生物质电厂建设,有序推进皖南和大别山区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推动特高压工程和皖中负荷中心、皖南交换中心电网建设,形成500千伏“五纵四横两平台”骨干网架。加快天然气干支线管道建设,初步形成“三纵四横一环”干线网架和多通道、多气源供应格局。
(一)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合理控制煤炭产能,提高煤炭安全生产水平,鼓励煤炭分级分质利用。进一步深化煤炭企业改革,支持煤电化运一体化发展,实现煤炭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
1.合理控制煤炭产能。从2016年起,3年内停止核准除产能置换项目外的新增煤炭产能项目。对资源枯竭、赋存条件差、长期停产、停建的煤矿,引导有序退出。适时启动信湖、杨村、板集等停缓建项目。到2020年,保有生产矿井37对,核定产能1.3亿吨/年左右。
2.推进煤矿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科学设立停采区或缓采区,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依法依规停产整顿。提高煤炭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行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加大安全系统改造和重大灾害治理力度。到2020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保持低于国家控制指标,职业病发病人数下降至200人/年以下。
3.提升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提高两淮矿区原煤入选率,采用配煤、型煤等先进煤炭加工技术,提升煤炭产品质量和等级。统筹推进坑口电厂、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强煤炭焦化、气化、液化、煤制天然气和烯烃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实现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
4.加快煤炭物流发展。鼓励我省重点煤炭企业剥离煤炭运销业务,发展大型现代化煤炭物流企业。完善两淮矿区专用铁路网,提高两淮煤炭基地外运能力。依托长江、淮河黄金水道和港口资源,完善芜湖煤炭物流园区功能,开展安庆、淮南煤炭储配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增强皖南、皖中地区煤炭接卸、中转和储备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煤炭物流体系。
(二)促进燃煤火电有序发展。合理规划燃煤火电建设项目,提升煤炭就地转化率。合理选择火电机组,提高高效环保机组比重,新建燃煤火电项目采用66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低热值煤发电、热电联产采用35万千瓦及以上机组。
1.优先建设坑口电站。发挥两淮地区煤水资源组合优势,加强坑口电站建设,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巩固两淮大型煤电基地地位,为全省电力供应提供可靠保障。
2.合理布局低热值煤发电。根据不同矿区煤炭产能、煤质特点及洗选能力,结合各地低热值煤产量、消纳和小机组关停情况,合理布局低热值煤发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