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能源革命为创客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各类新技术与商业模式汹涌而至,改变无处不在。然而,技术正确并不意味着商业同样正确,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几乎在瞬间重构了企业的资源配置,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以及更加复杂多维的问题。
2015年11月下旬的一天,我和刘维刚约好在广州万科云见面。尽管此前从未谋面,但也相当好辨认:其时广州酷暑尚未退去,刘维刚身着短袖,满头大汗,抱着一个硕大的建筑模型站在过道上,这让他在这间充当售楼处的咖啡馆中相当醒目。
他领我走上咖啡馆二楼一个狭小的格子间,还有一拨人正在里边喝着功夫茶,等着和他讨论入驻创客空间的事情。万科云是万科新推的一个科技地产系列,也卖产权40年的商品住宅,他们希望通过聚集科技公司来实现业务转型或者增值。趁着这个时节,85后的刘维刚在这里创办了一个名叫格米瑟夫的能源互联网创客空间。
他随手抱着的那个硕大建筑模型,是一个制工精巧的新能源社区沙盘。它的制作者,是已入驻格米瑟夫创客空间的一家名叫3D广雅的公司。这原本是家普通的沙盘制作商,经过他们重新规划,瞅准分布式能源蓬勃兴起的巨大市场,将发展方向调整为专注于服务能源领域的复杂模型制造商。
而更多的创业者,则沿着能源产业本身所特有的脉络,在技术创新、区域服务,以及易于嫁接互联网的终端或企业级市场,勇敢的做出尝试。
其实,在整个2015年,能源圈都在讨论能源互联网。在板结多年的电力体制终于在售电侧松动后,又赶上了中央的双创战略,这让胸怀梦想的创业者找到了纵身一跃的理由。虽然能源互联网在不停歇的辩论中尚未找到各方公认的定义,却也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煤、气等大宗商品,到节能、售电等服务领域,但凡和能源相关,创业者们都乐于消费这个词汇带来的巨大红利。
相应的,与近来股权投资唱衰论调步伐并不一致的是,至少在能源和清洁领域,九鼎、青云、IDG、达晨、赛伯乐、新天域和同创伟业等国内顶级机构,都在募集相应的创投基金,或者依然保持敏锐的出手态势。而这一波和十年前与清洁能源相关的创投热潮不同的是,它的突破口有了更多选择,对固有的利益禁区也探入更深。
▼互联网来客
最新潮的一群创业者,还是与互联网相关。其中,大宗能源商品的垂直电商、基于能源项目的P2P平台以及专注终端用户的O2O应用,是最主要的几种形式。
自2015年两会期间“互联网+”由中央加持横空出世后,被互联网新兴势力所谓“高维降击”论调摧残得一度信心全无的传统行业终于回过神来: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没有哪个领域有理由回避,但也不该被IT工程师垄断话语权。冯仑便因此写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文章,他说,100多年前,人类也追求过“电灯泡+”,当时用电灯泡的行业或商家,会比不用或迟用电灯泡的同行更具竞争力,直到有一天,人人都用电灯泡。
能源行业的从业者和互联网界逐渐产生了大规模的交集。首先便是大宗商品电商化。自2014年起,因“找钢网”、“一亩田”等电商的强势崛起,这类拥有巨大交易从而带来沉淀资金想象的B2B模式,让不少围绕能源产品电商化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异常瞩目,油、气、煤和光伏组件等领域都冒出了不少类似电商坐庄者。
在这其中,行业中衰的煤炭,以及市场相对开放的天然气市场,成了主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