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相较于地面电站,当前国内发展分布式光伏存在哪些挑战和风险?
李仙德:大型光伏地面电站的商业模型比较简单,电站的投资主体自己来开发电站,发出的电卖给电网,电费则遵循标杆电价政策,分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三档电价。这样简单的商业模型,我们可以通过投资成本,加上发电的情况,来计算出投资收益。
分布式电站就比较复杂,因为它牵涉到三个群体。一个是投资电站的企业,第二是消纳企业,还有一个是电网。也就是说,投资分布式发电,首先要跟消纳群体签订一个购电协议,因为你要使用消纳群体的屋顶,购电协议里面可能会提供一个电费折扣,或者是屋顶的租赁费用。但某些消纳群体并非一直都在使用这个屋顶所发的电,比如学校,放假时就没有用电,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屋顶发的电消纳群体用不完,这时余电就可以上网,卖给电网,让电网来调节用电和消纳的情况。但余电上网价格与消纳群体用电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因为脱硫标杆电价就是4毛钱,但我们卖给消纳群体的电价是8毛钱,而不管是余电上网的电价,还是消纳群体的电价,都是国家给予4毛2的补贴。从这样的一个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风险:
第一是产权的问题。因为你是在别人的屋顶上建电站的,屋顶产权不属于建设方,如果这个屋顶拆了,太阳能电站的电池板怎么处理呢?第二是消纳群体的持续性。比如说工厂,消纳没问题。但投资太阳能电厂是20年的租期,如果这个工厂破产了,消纳能力就消失了,这就是风险。第三是消纳的不确定性。比如消纳群体是工厂,它可能今年的运营非常好,满负荷全开,那可能拿到的电价就是8毛加4毛2,总共1块2。要是效益不好,比如停产一个月,整个财务模型就变了,这一个月的电费就只有4毛加上4毛2了。
我提到的这些风险,银行也会看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银行资本还没有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我建议电网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因为电网本身就有分配消纳的义务,这个地方没有消纳能力,可以调节到其他地方去。如果一个工厂已经破产,没有经营能力了,但电站还是在的,那它发的电还是应该调节到其他的工厂里面去,电网要承担这种职责。
记者:2014年以来,除了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行业本身也出现新气象。招商新能源众筹光伏电站使融资创新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融资创新,甚至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有没有机会?
李仙德:招商新能源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注重大型地面电站的投资,正如刚才所说,大型地面电站的商业模型是比较成熟的,因此银行也都愿意给这样的项目贷款。至于说到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首先吸纳更多低成本的资金进入行业肯定是一个好现象,而且我们要明确,光伏电站的产品属性确实比较适合应用这样的融资模式。因为光伏电站前期投入大,但未来收益非常稳定,不会受太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可以对比煤电市场,煤价的升降对电站的运营和盈亏会产生影响,这是外部因素造成的波动。太阳能的能量供应是阳光,这不会出现大的波动,电费又是一项稳定的收益,所以资产证券化这种模式是适合这个行业的发展的。但要实现这种模式首先要有一个公共交易的平台,能让太阳能电站作为资产在这上面交易。然而,当前中国的金融环境和政策问题还很多,这种模式的推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国外尤其是美国电站的资产证券化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了,国内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搭建这样一个完善的机制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