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西部的一些新能源大省似乎正陷入一个同样的模式——只能通过新上高耗能产业来消化大规模的新能源电力。
电力交易机制障碍
许多地面电站建设大省将增强就地消纳能力作为应对限电的首选措施,这其中既有现行政策的原因,也与现行电力交易机制中存在的某些障碍不无关系。
有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政策要求新能源原则上在本省消纳,这就使得新能源装机比例大的省份消纳压力大增。甘肃是西北新能源装机增长最快的省份,特别是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风电装机过于集中,就地平衡、省域平衡的传统电力市场平衡模式已不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形势。
国家电网西北电力交易分中心在一份宣传材料中则表示,多年来西北交易分中心为新能源跨区跨省消纳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交易机制,前期的新能源跨区跨省交易局限于小规模的探索阶段。
而从现有的公开信息看,一些地方已经在电力交易体制上有新的突破。比如,部分地区对跨区跨省交易模式进行了优化和创新,利用国家电力市场平台,改变过去只有火电企业参加跨区交易的交易模式,风力发电企业直接参与跨区外送电集中交易,为新能源拓展了区外消纳的空间。
甘肃能源监管办则表示,面对新能源有可能出现新的增长趋势,下一步需要针对目前电力发展形势,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大用户直购电,大力建设区域交易市场平台,不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
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外送交易,改善电力企业经营现状。
对此,上述分析人士认为,对我国的光伏行业而言,建设大型地面电站尽管会带来并网难、消纳难等一系列问题,但这是保正行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基于此,应该取消“就地消纳”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购电交易、跨区域交易等形式加大外送力度。同时,为了鼓励各地使用新能源电量的积极性,应该参照分布式的相关政策,将其所用电量不计入阶梯电价适用范围,而计入地方政府和用户节能量,与节能减排挂钩。
“远距离”外送是绕不过去的坎
分布式光伏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就当下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不得不有赖于在西部地区建设大型地面电站。因此,远距离、大规模电力外送将成为主要瓶颈之一,必须统筹规划、着力解决。
“电网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关系,就像公路和汽车的关系,根据历史经验来看,路几乎总是滞后于车的发展速度。甘肃去年的光伏发展速度完全是超预期、超常规的,在这种情况下,电网配套方面有一些滞后是完全正常的。通常这些问题在1-2年时间内能够得到解决。”
长期负责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质量跟踪、监测的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主任汪宁渤认为,目前甘肃局部地区出现的光伏发电“限电”现象,主要与2013年年中国家出台的新电价补贴政策所带来的大规模抢装潮有关。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