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块面积为1.6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其发电功率大致可以达到285瓦,每千瓦装机大约需要5.6平方米电池板和相应的土地。照这样计算,即便把攀枝花市区所有的公共建筑屋顶都用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其总装机容量也仅仅有17万千瓦,只相当于无锡尚德当年签约项目设计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看得见的出路
走下屋顶,扩大光伏电站装机容量
跳不过的“峡谷”
指标和成本,成为太阳能用地的两道障碍
扩大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的办法是走下屋顶。从2012年开始,龚博的团队就一直在寻找新的项目建设地点。从市区到机场,公路两边,举目所望,到处是光秃秃的山坡和废弃的工矿用地。这些,都是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的绝佳场所。
通威集团副总裁、通威太阳能公司董事长胡荣柱,最近几年也一直在攀枝花、凉山、甘孜等地奔波,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寻找落脚处,然而,也是一无所获。“症结在土地。”龚博说,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攀枝花没有沙漠、戈壁岩石这种未利用地,全部都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荒地也属于宜林地范畴。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要求占用建设用地,要在荒地上建,就须将土地的性质从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这对企业来说,障碍有两道:一是指标,二是成本。
先说指标。攀枝花市国土局土地利用处处长姚勇说,国家每年分配给攀枝花全市所有的土地指标不到3000亩,而盐边县100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就需要3万亩土地。换句话说,攀枝花全市停下其余所有的建设,其10年的用地指标只能满足这一个项目。“可能吗?”姚勇反问。
再说成本。当前,攀枝花市区工业用地的市场价格为12万元左右一亩,而一亩土地上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不到120千瓦。平摊到每个千瓦的装机的土地成本是1000元,再加上设备本身的投入12000元每千瓦及其它投入,每千瓦的投入将近3万元。当前,国家电网对每千瓦时光伏发电的收购价不到1元,这就意味着,每千瓦的装机,全部收回成本,需要满负荷发电3万小时以上,按照攀枝花当地的日照水平,这需要至少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基本就无利可图了。”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交通和能源处副处长吴江说。
被叫停的试验
允许太阳能光伏电站不受制于土地指标限制
攀西的心声
外省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
2013年初,攀枝花市国土局出台了关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用地政策。最核心的一条是,认定光伏电站是“构筑物”而非“建筑物”,原因是,太阳能光伏电站不直接接触地面,不具备、不包含或不提供人类居住功能。这样认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太阳能光伏电站不受制于土地指标的限制,直接利用荒地甚至在部分耕地上进行搭建,同时,也不用缴纳土地出让金。
这并非是攀枝花的首创。几年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出台了类似政策。
广东省河源市也出现了同样的案例,云南君晟公司在当地的一个项目就位于蔬菜地中,利用支架将电池板架起来,形成了“下菜上电”的模式。“还有意外的惊喜。”龚博说,这个项目不仅不受土地指标和成本的限制,同时,因为电池板要经常用水冲洗灰尘,还顺带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外部经验并没有成功在攀枝花落地。去年初,攀枝花市的政策被叫停,因为担心如此会将土地市场的秩序打乱。
再次受挫后,攀枝花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一度陷入停顿,悲观情绪蔓延。
类似的情况也在凉山和甘孜等地出现。
吴江透露,目前,着力重点已经重新回到建筑物屋顶,首先是工业园区的屋顶,攀枝花有大量的工业园区,这方面还有部分潜力可挖。但厂房屋顶一般采用彩钢瓦,承重强度不高,需要进行一些处理,尤其是一些老旧厂房,“一压就塌。”龚博说。
通威集团也找到了新路:准备利用大量的鱼塘进行搭建,实现“鱼电联动”。
然而,太阳每天升起,除了那些熠熠生辉的屋顶,无处安放的阳光,仍是多数。
为此,吴江、姚勇,还有很多攀西人的心声是,作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西能够获得更多先行先试的权利,以不辜负那片充满希望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