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及组件进出口总额158.8亿美元,同比下降28.15%。其中出口额122.9亿美元,同比下降18.03%,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7.73%,出口价格同比下降30.38%;进口额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7.66%,进口数量同比增长29.88%,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71%。
受贸易摩擦影响,我对欧盟市场出口大幅下降;亚洲市场出口继续增强,成为我国光伏出口最大市场;非洲成为我国出口光伏产品增长最快市场。
2013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及组件对欧洲出口额为37.2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61.98%,占比为30.26%,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仅占我国出口1/3左右;我对亚洲市场出口5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24.32%,占我出口全世界份额44.78%,成为继欧洲市场后我国光伏电池第一大出口市场。
我对非洲国家出口额为5.66亿美元,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387.08%,成为我太阳能光伏电池出口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我国光伏对非援助项目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产品出口的作用。
从贸易方式结构分析,加工贸易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加工贸易出口额为65.54亿美元,出口占比53.33%,同比下降22.73%;一般贸易出口额为50.42亿美元,占比41.03%,同比下降17.09%。
光伏电池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产量约40GW,同比增长9%,其中全球主要组件生产国如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组件产量分别为3.5、2.8和1.2GW,我国光伏组件产量约为26GW,同比增长13%,连续7年居全球首位。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总需求约35GW,比2012年增长约15%;而与此同时,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总产能仅比2012年增长不到2%。
展望2014年,随着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将达到43GW。我国光伏组件有望超过28GW,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多晶硅等原辅材、第三方电池片涨价,以及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将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部分闲置产能相继启动,产业也将承受供需压力。
市场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国外市场依存度高,贸易方式需要转变,行业标准有待提高。光伏市场产能过剩,供需失衡,行业整体利润下降,企业面临破产危险。近年我国光伏电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2吉瓦(下称GW),占全球产量的36.7%;2009年突破4GW,占全球总产量的40%;2010年约8GW,占全球产量的50%,居世界首位;2011年达到20GW,约占全球产量的65%;2012年,光伏电池组件出货量约23GW,但产值同比将大幅下降。
企业负债率畸高,资金链面临短缺风险。由于需求无力、库存积压、经营性现金流锐减,再加上投资基金和银行对光伏热情的消退,多数光伏企业正面临资金链条紧绷甚至断裂的风险。
70%以上太阳能电池产品依赖出口,国外市场依存度过高,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我国70%以上太阳能电池产品用于出口,国外市场依存度仍然过高。
行业标准有待规范,行业自律有待提高。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和江西。2013年有出口实际业绩的光伏电池企业420家,产能过剩明显,容易形成国内企业竞价销售,因此亟须规范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太阳能行业的进出口行为。
我国光伏外贸企业遭遇外贸困境。近三年,美国、欧盟、印度频繁对我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11年10月,美国对我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我清洁能源产品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调查;2012年9月6日,欧盟对我国出口的太阳能组件、电池及硅片进行反倾销调查,印度也已经正式对我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014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下称“双反”调查),同时对来自台湾地区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继2011年美对华光伏电池“双反”调查后再次由SolarWorld公司挑起的第二轮“双反”调查。
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受到欧债危机、主要出口市场补贴削减等国际因素影响较大,出口需求明显下滑。自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市场需求一直低迷。近年来全球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前景令人堪忧。我太阳能出口企业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受世界经济不振影响较大。此外,主要出口市场补贴削减、市场汇率波动,也将对企业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出口市场从欧美向亚非市场转移,应谨防日本等新兴市场对我光伏产品贸易调查苗头。从2012年至今,我国光伏产品相继遭到美国、欧盟和印度市场的“双反”贸易调查,传统市场份额锐减。与此同时,日本、乌克兰、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市场成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