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一直都很好,一直都不好。
中国的光伏产业好是因为本身是一个环保、绿色的朝阳产业,各地纷纷发展光伏产业也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一直以来,光伏发电已成为多地政府和企业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内容。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下,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之路似乎一波三折,愈来愈难行。光伏伏产业的产业困境已经显现。一方面,普通市民离光伏电还很遥远;另一方面,光伏产业已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以及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化怪圈”。除此以外,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美国反补贴税行动的影响下,业绩明显受到影响,但却无可奈何。不仅如此,传出德国也正在计划对国内太阳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令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坐立难安。
行业经历了连续近6个季度的亏损之后,国内光伏产业部分产能停产、减产甚至破产,而日、美市场的崛起使得供需失衡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产品价格企稳回升,骨干企业自2013年二季度起相继扭亏为盈。在2013年8月装机规划、上网电价和补贴资金等政策出台后,国内市场加快扩张,部分企业为了抢在年底前并网以获得1元/度的上网电价,对组件需求急剧扩大。在此驱动下,一方面,骨干企业都开足产能,同时也寻求中小企业代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积极给予本地企业优惠政策,力促其复工。产能利用不足的企业开足马力,停产企业相继复产,满产企业通过技改等手段扩大产能,市场供应正在加速。在国家启动国内应用的系列政策扶助下,仍实现整体性扭亏。
但是阴霾依然笼罩光伏产业,在遭遇低利润期、负债率居高不下、民营企业光伏电站开发受阻等“三座大山”压力叠加的情况下,2014年全行业回暖将进展缓慢,前景依然不太明朗。
中国光伏企业2014年将何去何从?分析人士指出,答案是由规模效应转变为技术效应。国外的产品就算标高价也照样遭疯抢,而我国的光伏产品低价出售,还遭“双反”调查,这就是技术差距的具体体现。
最坏的时期:中国光伏产业“怪圈”
据报道,中电光伏董事长陆廷秀认为,产业成熟度日益完善,是光伏产业步入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化”特征的根本原因。产业成熟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伏产业生产线所用装备已“普通化”,2008年之前建一条生产线要选配哪些装备还是“商业机密”,而现在光伏生产装备已经“花钱就能买到”;二是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已高度“匹配”,且都出现了产能过剩。
电池片的光电转换率是衡量光伏电池组件性能的核心指标,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1%的提升能够带动成本7%的下降。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产业研究部王世江说,目前无论是行业龙头企业,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在该指标上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不仅科技含量没有拉开差距,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在产品设计方面也缺乏差异,外观大多雷同。
在苏州阿特斯、河北英利、江西赛维等国内光伏龙头企业,主打产品均是约1.5平方米的铝框光伏组件,整体呈深蓝色,外观上十分接近。此类产品虽被细分成了多种规格,但细看产品说明,性能差别有限。而在中小光伏企业,往往只有一种“大路货”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