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上游多晶硅依旧面临着国外倾销的难题。 2013年1月至11月我国进口多晶硅量累计达7.2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达7.9万吨。而我国的多晶硅企业却不景气,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为43家,仅剩6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企业均已关闭生产线,即有86%企业已经停产。不少光伏企业家也纷纷指出,光伏的制造业确实出现了复苏迹象,但依旧处于调整期。国内多晶硅著名生产企业保利协鑫表示,今年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填平补齐”上,产能会适度增加。同时,光伏大佬英利一年多前取代无锡尚德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多的太阳能光伏企业。该公司高层认为,尽管行业已经开始回暖,但是英利在2014年还是会“放慢脚步”,今年基调依然以稳为主,主要任务是培育市场。
产能仍过剩
去年年底,工信部旗下研究机构赛迪智库发布了最新报告,指出由于目前国内光伏市场过快扩大,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恐将面临新一轮产能过剩。去年12月初,德勤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其在发布的《2013中国清洁技术行业调查报告》中指出,从目前中国光伏整个产业链来看,无论是上游制造业还是下游电站开发,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光伏行业要迎来真正的春天最迫切解决的还是产能过剩问题。
所谓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指的是劣质产能过程,光伏行业的优质产能并不过剩,因为全球光伏市场安装总量每年都在增加。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已经看到这一点。就在国家发改委补贴政策落地之前,工信部也在网站上公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系列和质量相关的新“标准”,如在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方面,要求产能规模和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每年需投入研发及工艺改进费用不低于销售额的3%且不低于1000万元,对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在质量管理方面,企业应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组件使用寿命不低于25年,质保期不少于10年。信达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这些政策将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利于大企业通过自身技术、规模上的优势提升产业集中度,光伏产业下一步将会在产能过剩方面继续“对症下药”,加快“瘦身”步伐。
全行业不仅产能过剩的问题未解决,正常的兼并重组也还没有完成。 “一般来说,应该是行业前几位的企业去整合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而实际情况是‘蛇吞象’了。 ”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表示。他认为,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光伏产业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乱象继续发生。光伏产能一般是七年一个小周期,估计到2017年,国内三至五家的光伏企业将占市场80%的份额,其他企业建立配套的系统,光伏行业才是健康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