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光伏行业利好迭出,从“国八条”总纲的出台、到中欧光伏贸易战的罢兵言和、直至光伏电价补贴落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彻底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的若干核心问题,给相关企业送上了定心丸。伴随金风送爽、渐近中秋,告别“盛夏的果实”后,光伏新政的热度却依然不减,后续红包有望在即将到来的第四季度密集发放,包括度电补贴政策细则、电站增值税即征即返50%优惠、电网并网细则等。而在光伏行业重新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之后,此前还避之惟恐不及的地方政府又纷纷将其揽入怀中,各种地方版本的光伏新政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看点。与曾经“要钱出钱”、“要地给地”的保姆式扶持、大跃进式发展思路相比,如今的地方光伏政策都有哪些新意?成效又会如何呢?
地方政府“保姆式”扶持的缘起与没落
从2001-2011年,可以说是中国光伏业的黄金十年。尤其是尚德电力的横空出世和赴美上市,耀眼的造富神话更是彻底点燃了各地追捧光伏业的热情。尚德发迹的背后,“无锡模式”也被人们津津乐道:就是一个开明的政府,找到具有资本和商业管理意识、且有名望的人或组织来代表“政府”,把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本、技术、市场整合在一起,支持企业,然后功成身退。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无锡模式”无疑是当时盛行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展思路的完美演绎,政府负责将企业“领进门-扶上马-送一程”,当企业羽翼丰满再放手。毕竟当时中国光伏业还一片荒芜,从企业到市场都需要培育,政府的引导不可或缺。
但伴随光伏业的全盛和嬗变,“无锡模式”在各地模仿和移植的过程中逐渐变味,地方政府的行政之手越伸越长,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的现象开始屡见不鲜。在那些中国光伏最疯狂的年代,地方政府不仅提供廉价贷款、土地和电力,还帮助企业招工、建设基础设施,甚至还有地方赠送当地房产给光伏投资者……一句话,政府出钱出地出人,企业只管上项目。中国光伏的全盛时期,全国有300座城市提出将光伏产业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而其中不少城市还打造了大规模的光伏产业园,数十个光伏产业园更提出了上千亿元的产值目标。
即便在“无锡模式”的发源地,当地政府和尚德之间的关系也并没有真正做出切割。尚德电力上市、施正荣跻身中国首富以后,无锡继续给予其税收返还政策和土地使用优先、价格优惠的便利,并积极联络银行和投资人,帮助其在产业链延伸发展。最终在无锡尚德倾覆之际,仍然是无锡政府全面接管了其核心资产,并一手安插代理人进入尚德董事会,继续遥控破产重组进程。
伴随近两年光伏神话的褪色,地方政府的保姆式服务也渐渐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伴随昔日的“城市名片”蜕变为债务包袱,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光伏企业已经不是为其贴金而是让他们丢脸,不少地方对于光伏业的态度纷纷180度大转弯,任凭“失宠”的企业自生自灭。说到底,一些地方对光伏业保姆式扶持的背后,仍然是“唯GDP至上”的政绩观作祟;一旦光伏业失去了吸金效应和造福光环,弃若敝履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