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套用在中国光伏业身上显得再贴切不过:一方面,国家支持光伏业的态度空前坚决,受益于《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未来三年每年新增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可以预想在城镇化大潮中会陆续有更多光伏业利好政策出台。
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业又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尴尬的境地。欧盟对华“双反”落地,出口市场的结构面临巨大调整;此外,刚刚度过了银行银根紧缩和市场低迷不振的冬天,光伏企业大多伤筋动骨,资金链紧缺。
就是在这样微妙的境地之中,光伏业却开始悄然回暖,其速度之快、势头之好,让很多业内人士也大跌眼镜。
事实上,光伏业真正的利好蕴藏于国内市场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市场自身的消费潜力远未被挖掘出来。在启动内需的大口号之下,不少光伏企业把眼光投向了国内市场,试图通过组建光伏电站来探路内需市场。
然而在笔者看来,中国光伏市场的爆发尚需时日。原因很简单,首先,中国光伏业的产能过剩这个顽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中国的光伏业究竟过剩多少一直是一个谜,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达到22吉瓦,而中国光伏组件的产量占据全球60%以上。
在光伏业销量惨淡、库存积压的时候,一些中小光伏企业不得不暂停生产线,甚至通过变卖设备来换取资金,这暂时让我国光伏业的产能过剩现状得到了缓解。但随着市场回暖,光伏价格的走高势必催生这些企业重新回到市场中竞争,过剩问题恐怕卷土重来。
光伏业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了国家部委的案头难题,国资委人士曾经告诉笔者,希望引导光伏业过剩产能有序退出。但是在民营资本主导的光伏业,行政命令显然收效甚微。目前,工信部在负责产能过剩问题,笔者获得的信息显示,工信部希望通过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然而这些办法只能抑制增量,却无法消纳存量。若没有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光伏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未来两年内难以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