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两周里频频曝出的系列消息,似乎也让东莞的光伏业进入一个多事之秋。先是号称建设130亿元的太阳能基地的宏威,因涉嫌虚假注资而停牌;再是黄江百亿级光伏项目舜盈,被取消重大项目资格并搁浅。在“金太阳工程”补贴时代之后,东莞光伏进入“政策等待期”,预计近期不会有大型光伏项目上马。
市场对其自主造血能力存疑
这种秋意,不仅是东莞,应该也是时下国内光伏企业都能感受到的。
年初广州市海科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欧阳志雄,与一批知识产权主导型科技企业参观过宏威的项目。自从东莞推行知识产权融资质押政策以来,海科为多家东莞小型科技企业申请到质押融资,但他也坦陈:“现在光伏项目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拿到贷款的几率基本为零。”
他介绍,光伏是战略新兴产业,不是科技质押融资公司不想做,而是银行对光伏项目基本不批。分析原因,一个是光伏项目本身占地大、投入大,另一个是很多光伏项目必须依靠国家资助才能够活下去,完全交给市场的话回笼资金的造血能力就弱了,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一般都不会批准光伏专利的质押融资。
毋庸置疑,光伏面临的情况是多方面的,产能过剩、双反壁垒、补贴依赖……一言以蔽之,就是市场对其自主造血能力还存在怀疑。
即使是国内的光伏巨头南玻集团,2012年公司太阳能行业销售额同比下滑了48%,近乎腰斩。其在东莞的太阳能光伏相关业务,相应地出现亏损。去年上半年,南玻东莞光伏和南玻东莞太阳能玻璃分别亏损了573万元和943万元,到了年底,这两个数字分别扩大到2081.6万元和1.16亿元。根据南玻A今年8月底发布半年业绩报告,这两个公司经过技术改革,将多晶硅成本降低近三成,终于艰难扭亏为盈,然而做生意讲求货如轮转,如何在国际市场夹击下找到新的广阔市场,是长足回升的关键。
于是又与所有制鞋、制衣、玩具、机械等传统产业一样,这个被冠以“战略新兴产业”之名的年轻产业,同样面临扩展内需的问题。或者说,光伏的内需转向更为急切,传统产业只是为了分散市场风险,而依赖于出口的东莞光伏是等着“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