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双反消息的确认和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实行,多晶硅似乎春暖回头。
2013年1月,随着众多“难看”的光伏制造业年报的陆续爆出,航天机电、川投能源、乐山电力等企业直接选择了“长痛不如短痛”,宣告正式剥离光伏相关资产,集体“断腕”多晶硅。
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的多晶硅企业60多家中,只有4—5家在进行少量生产,90%以上的已经处于停产状态,这一局面短期内可能很难改变。
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基础原材料,世界多个国家将其列为战略性材料,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国内需求长期依赖进口。据了解,时至今日,传统七大多晶硅公司依然没有一家在中国建厂,也没有一家对外转让技术,一直把多晶硅生产留在本国。扩建工厂仍在美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地。
我国从2006年起上马的小产能(1500吨以下)多晶硅企业约有总数的一半以上,综合竞争力普遍较低。目前,国内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为40—50美元/千克,而国外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在20美元/千克以下;国外倾销不断打压国内多晶硅企业发展,甚至国内企业要面临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尴尬。
“落寞岂非真英杰”,与国内光伏产业大潮一同退去的,并非只有光伏企业,相信还有对多晶硅制造业如何与市场匹配前行的认知和一个产业“退烧”之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