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双反”初裁预计将在今年6月份见分晓,相应的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制裁步伐也在加剧。2月20日,根据多家海外媒体的报道,欧盟委员会已经与各成员国达成协议,将从2013年3月份开始监控并统计中国光伏产品的进口数量。虽然欧盟贸易委员会发言人John Clancy表示,统计进口数量是例行的行政程序,并不代表一定会征收追溯性的关税,但此举可以使相关方在判决结果有利于自身的情形下,保留一种追逐性征收的权利。欧盟委员会这种前瞻性的做法有效阻止了初裁结果公布前的囤货行为,欧洲经销商的顾虑或拉低一季度中国对欧光伏产品出口量,“双反”产生的巨大负面作用开始显现。
“双反”结果几成定局,抗争只为税率别太高
欧盟光伏“双反”已经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这其中行业组团游说、政府高官公关都未发挥建设性的影响,“双反”还是立案并一步步朝着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方向发展。若依据流程而论,替代国为美国,其生产成本高于中国的实际生产成本,而中国光伏产品在欧洲的售价却低的惊人。台湾太阳能制造商表示,虽然中国一级多晶硅制造商在欧洲的产品报价为0.45欧元/瓦特,但中国二级光伏制造商以0.34欧元/瓦特(约合0.59美元)的价格在欧洲市场倾销光伏组件。0.59美元的售价,即便以中国的实际生产成本来看,倾销也是成立的,成本控制能力最强的阿特斯2012年第一季度的组件成本为0.73美元/瓦,该公司2012年底组件成本约为0.55~0.60美元/瓦,二级光伏制造商生产成本绝对高于此。所以依据正常的调查,中国光伏企业不可能逃过此劫。
中国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任何一点利好的消息都会兴奋不已,殊不知贸易案件一旦立案,就必须走严格的司法程序,通过客观的数据来得出最终结果,除非发起者撤诉,否则政府机构难以扭转乾坤。
CASE为欧盟委员会列出的“双反”成立的种种不利因素,更像是在蒙蔽自己,思维角度脱离了欧洲光伏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2013年的欧洲光伏市场下滑趋势成定局,2012年欧盟光伏装机量为16.7GW,预计2013年这一数字将下滑至12GW左右,在市场容量减少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中国光伏准入门槛并不会影响其供需平衡。此外,光伏仍靠政策和市场驱动,政策下行是欧洲光伏岗位减少的根本原因,而非产品价格上涨,所以说我们为欧盟算计得失,其实是为自己寻找理由,不一定发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