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达到6300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亦已增加到700万千瓦。
近期,国内市场启动政策频出,不过补贴资金一直存在缺口,业内人士对补贴机制的看法也存在分歧。就此,笔者2月18日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范必。
范必认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大部分是地方核准,补贴却由全网分摊,等于“地方请客,中央埋单”。他建议,应完善现有补贴机制,根据需要与可能,保持合理的规模,防止出现敞开口子补贴的现象。
可再生能源项目补贴到位不及时
可再生能源发展都需要补贴的支持,我国自2006年起征收可再生能源电力附加,2009年立法设立可再生能源基金,这一机制支持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跃居世界前列。那么,这一机制目前还存在什么弊病吗?
范必: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基金,以全网分摊的方式进行补贴,有力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无法足额征收。按规定,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除了西藏地区免收外,其他各类用电全部销售电量,包括自备电厂用户和向发电厂直接购电的大用户均应被收取。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最初为1厘/千瓦时,到2011年12月1日渐次调整至8厘/千瓦时(但居民生活用电维持1厘/千瓦时水平)。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4.7万亿千瓦时。如能全额征收,2011年当年应征收总额约200亿元,实际征收约100亿元。2012年应征收额度为400亿元,实际征收可能在200亿元左右。
其次,已征收资金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据估算,近半数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2011年应支付补贴资金208亿元,实际需求与征收资金量之间缺口达100多亿元。2012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此外,2010年后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延迟发放的时间越来越长,已造成严重拖欠,企业之间形成大量“三角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