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投资烧光积蓄
在创业初期,施正荣将自己定位为“技术人员”,逢人便谈产品的技术优势,这也为“尚德组件是技术领先”的形象加了不少分。施正荣在企业发展中,也带有“科学家”的一些特性:偏执、随意性强以及个人学术研究情结。
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基于两种不同的技术: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晶硅电池由于转化率的优势,占据80%以上市场。但施正荣此前的专业是薄膜电池,因此坚持进行研究。其后数年,尚德为此付出了数亿元的研发经费,但在转换率方面一直没有看到效果。与此同时,尚德在上海投入3亿美元,建造薄膜电池工厂。但当项目一期建好后,施正荣又将此改建为晶硅电池工厂,又损失数亿元。
不止一位离职的管理者认为,施正荣过于固执的性格及混乱的决策导致了尚德目前的境地:“一系列无节制的投资烧光了积蓄。”
2005年底,尚德上市当天,施正荣对友人说过一句话:“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挣一分钱。我只花钱。”施正荣也确实将花钱“落到了实处”。彼时尚德花在社会活动上的资金接近6000万,如果要在北京举办活动,“直接订钓鱼台国宾馆就好了”。“所有的东西都采购最好的,连名片成本都是7毛钱一张。”即便到2011年,财务吃紧的时候,尚德仍隆重操办了十周年庆典,花费七百万。
负债200亿,“钱途”茫茫
2007年5月,尚德太阳电池制造基地奠基;10月,尚德在旧金山设立公司,加大在美国的投入;2008年3月,1亿美元注资俄罗斯多晶硅供应商……但就在尚德企业产业布局越来越大的同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施正荣的“面子”有些撑不住了。2006年,多晶硅价格一路狂飙猛涨,在施正荣的坚持下,尚德与美国多晶硅企业MEMC签署了一份十年的供应合同。然而,随后金融危机让海外市场众多光伏发电项目暂停,市场需求萎缩,尚德不得不花费2亿多美元解除合同。但令人费解的是,尚德马上又与韩国多晶硅企业签订新的长期合同,双方约定采购价为每公斤35美元。但目前市场价降至20美元左右。高成本采购的压力也是尚德溃败的根源。随之而来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更令尚德雪上加霜。曾经的造富英雄也如坐过山车一般飞速滑下谷底。如今尚德负债约200亿人民币。
企业陷入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的“人品”破产,落到无人相助,甚或交相逼迫的地步。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