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solar产量庞大,却没有遭遇中国晶硅电池企业一样的困境,至少其盈利能力依然非常强,这不是市场需求的问题,而是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导致的。2010年FirstSolar光伏组件的平均转换效率为11.4%,2011年为11.7%,2012年为12.7%,效率提升步伐较快,所以即便多晶硅价格暴跌,FirstSolar的竞争力依然不减。FirstSolar计划到2015年将光伏组件的平均效率提升至14.5%到15%之间,届时,如果多晶组件转换效率仍为17%左右,单晶组件转换效率仍为19%左右,则晶硅电池在光伏行业中的地位势必遭到严重冲击。
薄膜组件转换效率低,但是如果生产同等电量,First Solar组件需要的阳光低于硅制光伏组件。在低光条件下,First Solar光伏组件产生的电流更为稳定更具有预测性,因此得到公共事业单位更多青睐。
规模化基于核心技术之上,中国晶硅光伏企业无一具备这一点,说中国光伏占据新兴产业的高端是不对的,至少光伏产业在中国仍处在加工制造环节,缺乏核心技术,整个行业永远不可能有所纵深发展。
优势二:竞争对手很难追赶FirstSolar
FirstSolar组件转换效率低于晶硅组件,但却远高于行业竞争对手至少两三个百分点,在晶硅领域转换效率接近的情况下,FirstSolar的绝对优势使其几乎找不到竞争对手,只要关注市场就足够了。
FirstSolar技术路线非常独特,掌握了碲化镉薄膜的核心技术,设备多为自行设计,工艺也自行开发,已经远将对手甩在后面。其他想贸然进入薄膜组件的企业想超越First Solar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首先薄膜组件的技术不成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企业采用的技术路线差别较大,新进入者几乎无迹可循;其次,薄膜组件的技术研究需要稳定的团队,丰富的经验,初始投资额度非常高,是时间积累的结果,新进入者短期内很难有所突破,成本回收问题较大,因此中国目前除了汉能,还没有哪家企业选择薄膜组件作为进入光伏领域的切入点。第三,FirstSolar经过前几年的发展已经抢占了先机,随着应用材料、欧瑞康等大批薄膜设备厂商的退出,薄膜领域的产业基础已经非常薄弱,新型薄膜企业恐怕需要从“0”开始,对薄膜组件的兴趣更是降低到冰点。
FirstSolar持续改进技术,凭一己之力不断抬高整个薄膜组件的生产门槛,这种核心竞争力确保了其可持续性的发展。FirstSolar在光伏行业缔造了美国苹果公司一样的神话,即强者愈强,试问中国投资商你敢投资生产平板电脑吗?肯定不能,因为与美国苹果公司相比差距太远,技术和品牌的积累不是资金可以解决的。
优势三:一体化模式起步早,幅度大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