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28GW,全球组件产能为63GW。中国的组件产能为40GW,产量为23GW,国内装机仅为2.5GW。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产量和装机约为产能的50%,确实是过剩。但我们更应该分析过剩的背景。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欧盟各国开始大幅削减补贴,造成海外市场萎缩,光伏发电的市场增速迅速下降。那为何欧盟一感冒中国就要发烧呢?因为欧盟装机占全球市场的70%,而我国光伏产品72%都依赖出口海外市场。是因为中国没有市场需求吗?错,中国光伏市场潜力巨大。我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
1) 1GW光伏电站约占地20平方公里,1000GW约需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柴达木盆地的1/10面积。以中国目前组件每年40GW的产能,就需要生产25年。
2)目前中国有480亿平方米建筑屋顶面积,如果在其中的10%屋顶建光伏系统,就将形成500GW太阳能电池市场。
我们假设一下, 如果国内市场打开, 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比率如能72%下降到50%,出口/国内=1/1(比较健康的产业比率),这时对海外市场的出口量会下降5.5GW, 约为11GW。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美(2011年装机量为22GW)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将从目前的75%下降到50%。欧美本地的生产商还会对中国厂商如此抵制吗?欧美政府会启动双反吗?过渡依赖海外市场的严重后果就是中国失去定价权,在别人屋檐下,只能看他人脸色,到处被双反,受制于人。
国内市场的滞后才是造成产能过剩以及欧美遭遇双反的真正原因。国内企业因本地市场受限,不得不涌向海外市场,为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成本,野蛮地扩大产能,透支的产能交织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在海外市场价格暴跌,暴跌招致双反,海外市场受限,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图谋国内市场,又是一番吐血价格混战,为摊低成本只能继续扩产。中国光伏行业正在走入一个不可延续的恶性循环。所以中国的产能是相对于因欧债危机而造成的海外市场萎缩以及国内市场受限而过剩,根本不存在绝对过剩。过剩是内外因素叠加的结果,不是根源。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潜力,为何中国国内市场迟迟无法释放,生产厂家非要舍近求远呢?实际上,国内光伏市场的瓶颈不是成本和技术,而是并网难。
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任何新能源项目最终的投资收益途径是依靠发电。发电使用有两种途径:1)自发自用;2)出售给电网,就是并网上传。目前,对于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电网要求必须自发自用,不许上传。只有对于经过特许权招标的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才可发电上传,真正售电。这部分电站每年额度是很小的。并网的受限极大地限制了光伏市场的发展:
1)对于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由于只能自发自用,电站的建设容量必须受业主本身最大耗电量的限制,否则过多的发电只能浪费。这会造成业主的屋顶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2)如果想存储过多的光伏发电,一种方案是增加储能单元。可是目前蓄电池成本昂贵,维护成本高,一般的业主是承担不起的。多余的电上传本来是最经济的消纳渠道,现在被电网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