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中国企业无倾销,但亦有罪过
自2011年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将中国光伏产业作为了贸易打击的对象,虽然这里面的确存在政治偏见和经济斗争,但为何他们都指向了中国的光伏产业而非其他领域,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光伏真的是躺着中箭吗?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毕竟对于双方影响严重的贸易争端,仅凭几个企业的捏造不足以起波澜,中国企业在发展历程中也存在了种种不规范之处,为国外竞争对手的打压留下了口实。
去库存而非占市场,中国企业无倾销之心,确有倾销之嫌。中国地方政府同国外一样,对光伏产业厚爱有加,但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厚爱并没有转换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改进生产方法的动力,而是帮助企业复制自身产能,占据规模优势,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根据SolarbuzzQuarterly发布的研究报告,截至2012年8月份,中国国内光伏组件库存接近10GW。事实上,自2011年以来中国组件企业的库存量一直高企,企业为缓解资金压力,纷纷降低价格,千方百计地消除库存。中国光伏企业本身就具有规模化生产、人力成本低、政府扶持力度大等优势,加上企业主观的降价去库存意识,产品售价自然比国外同行低。据了解,中国光伏组件比欧洲光伏组件价格低0.1欧元/瓦左右,与日本和美国的组件价格亦有差距。这种差距为国外企业的倾销调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只能说中国企业在主观上没有倾销的意图,在国外企业的眼里确有倾销之嫌。
"双反"的背后还体现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质量的担忧,用另类手段提高中国企业生产成本。此次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对其百利而无一害,欧盟绝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将中国光伏产业彻底摧毁。如若"双反"通过终裁,则税率不会太高,不会对欧盟当地的系统安装价格带来大幅上涨;如果无法通过贸易调查,其同样有力的警示了中国光伏制造业,改变中国政府对待光伏企业的发展态度和中国企业在外的销售策略。若以技术和产品附加值来看,中国一线企业未必能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抗衡,因为中国光伏企业更像是一台台组装机械,大而不强。欧洲贸易调查的开启是中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开端,因为粗犷式的发展模式已经引起警觉,中国企业显然不希望重蹈覆辙,于是除了低价格,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将会被提供,变相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对于增加中国企业成本,提高中国产品质量的做法,欧盟自然喜闻乐见。
应诉有利一面:事情闹大了未必会吃亏
很多人认为中国光伏企业这次遭遇的"双反"远比美国来的凶猛,甚至会产生灭顶之灾,因为美国仅占据中国光伏产品10%的市场份额,而欧盟则超过60%。其实,事情未必会比我们预想的还糟糕,因为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影响范围太广,其本国企业遭受的重创将同样不容忽视,所以很多国外光伏厂商已经明确表态,抗议对中国光伏产品设置贸易壁垒,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企业申诉成功的砝码。再者,欧盟"双反"杀伤力大,也能够更加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其对待程度将远超过美国版"双反"。"双反"也是一场政治和经济的对垒,中国政府的强力干涉必定不会让欧盟轻易上演美国"双反"的一部续集。所以,基于这两点考虑,中国企业需认真对待,要有战略姿态,也要有战术方面的应对方法,但无需过度庸人自扰,人为放大这一事件,去为后"双反"时代做这样或那样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