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如此,中国光伏太阳能企业前一阵通过完整的品牌建设:例如在南非世界杯赛场的广告看板上,很多人对“英利”两个中国字记忆犹新,英利首席战略官王亦逾曾对记者说,“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让别人认识品牌。”英利的目标是高端市场,王亦逾把光伏太阳能企业能否占住这个市场归结为两点:“要保持我们的售后团队提供优质服务、要让物流能够覆盖整个销售市场。”这样的做法在外国光伏行业人眼中无疑是可怕的,德国环境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在接受德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为了保持能源低价和挽救德国就业,欧盟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至少应该征收高进口税。
这样的说法让中国的业内人士嗤之以鼻,“这是为欧盟光伏企业自身问题开脱。”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光伏产业普遍进入低谷期,发展状况堪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愈演愈烈,很多外国光伏行业协会试图通过打击我国光伏企业,为其本土公司提供喘息之机。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产品价格低廉,却对国外光伏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为国外“双反”提供了口实。
光伏企业的“小算盘”
欧盟双反的风险让更多的企业把目光转向国内和其他国家市场。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英利绿色能源针对开发新型市场的战略调整早已展开。但是,国内市场也绝非得天独厚,根据国家电网的资料,一直以来,制约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瓶颈是缺乏成熟商业模式和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在同等的补贴条件下,电网消纳能力强、用电需求大的东部地区却存在光照条件差、土地成本高等问题;而用电需求较小的西部地区反而光照资源好,土地成本低。
其实,中国企业在欧盟委员会调查之前就已经处于微利状态。整个光伏产业经过将近8年的高速发展后,已在去年由于过度竞争逐渐进入了亏损的状态。反倾销对中国光伏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曾红极一时的尚德、赛维等公司的股票早已开始慢慢地下跌,有的外资机构甚至给出“0元”的目标价。
现在,中国光伏产业外有双反,内有过度竞争,如果想要渡过难关,就要经历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可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一些企业由于原来和地方政府、银行的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会在破产的边缘被特别保护起来。”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说。
所以,再拓宽新兴市场的同时中国光伏企业还要兼顾欧洲和美国的市场,高纪凡认为,通过与欧美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等方式可以更快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他看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领域,通过合作的方式,可以与国外企业进行优势互补。而面对中国如此巨大的待开发市场,国外企业必然会走进来,虽然目前大家在相互竞争,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为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走合作化发展之路才是中国乃至世界光伏企业的出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对此持相同的看法,“未来的光伏发展,我们必须走国际合作之路,这也是我国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路;‘独霸武林’、‘笑傲江湖’我们目前做不到,唯有国内、国际、纵向和横向的合作才能支撑光伏产业走下去。”实际上,之前的光伏产业已经再沿着国际合作的道路前进着,2009年,中国企业的产量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40%,中国95%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都出口到欧美地区。但技术门槛最高、利润回报最大的晶体硅制备、切片环节却只有通过与欧美和日本的传统七大厂商合作才能获得。随着国际光伏产业的进一步走低的预期,这些大厂商中很有可能会有企业愿意把技术拿来换市场。
2012年9月12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250亿千瓦时。其中,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约占10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约占1000万千瓦,太阳能光热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据估算,目前光伏电站建设成本约为每千瓦1万元,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每千瓦约为1.5万元。依此计算,要完成2015年目标,总投资需求约2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