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决定对进口的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由于中国光伏产业对欧盟市场依赖性强,将近70%产品出口欧盟,因此欧盟壁垒措施无疑将对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更有消息称,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市场关于光伏产品保护主义也已抬头。
众所周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兴能源产业,加强国际间相互合作,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促进产业更快发展,对各国而言,不无裨益。然而,各国依然贸易保护盛行,原因何在?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整体低迷,欧洲陷入严重债务危机,美国经济缺乏新兴支柱产业,因此,各国都致力于保护本国优势产业,特别是那些处于价值链最高位置、技术水平尖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业,比如,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汽车等。在此背景下,
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必然被欧美等经济体纳入到“保护名单”。
其次,与欧美相比,中国光伏产业成本低、发展快,关键技术指标甚至领先欧美,近几年,中国在技术转化应用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这意味着,欧美的光伏技术优势进一步被弱化,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面临与中国企业的竞争。未来,世界经济将迈入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时代”,相关产业发展强弱将直接决定谁引领下一时代。鉴于目前中国光伏产业仍严重依赖欧美市场,加上整个产业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因此,欧美国家此举或许有“釜底抽薪”之嫌。
在此背景下,欧洲即便有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且甘冒中国严厉贸易反击的风险,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光伏产业方面崛起。
过去5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能急剧扩张,目前,中国多晶硅产能已占全球的约60%,硅片产能的约70%,多晶硅电池产量的近70%,组件产能的约70%。
但快速发展并没有改变“两头在外”产业结构。一方面,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而只是海外廉价组件生产和代工商。比如多晶硅产业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他们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最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国内大多数光伏设备需高价从国外进口,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国内光伏下游市场的开发成本。最重要的,国内多晶硅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这又变相增加了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
实际上,伴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光伏产业也应蜕变:一方面,要摆脱过去那种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少、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与此同时,政府更应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注重技术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为未来发展做好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