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欧盟对中国太阳能企业发起史上最大规模反倾销调查。在欧盟太阳能最大市场的德国,大量企业也被来自中国的压力逼到困境,但德国政界、学界和市场主张以自由贸易和优胜劣汰原则解决纷争。市场洗牌不可避免,贸易保护也未必能起到“保护”作用,面对现实、抓紧转型才是正道。
中国合肥一工厂的工人擦拭太阳能电板。相对欧洲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电板的生产成本,成为欧盟展开反倾销调查的借口之一。(图片来源:路透社)
由于涉及金额高达200亿欧元,这项调查成为欧盟历史上发起的最大规模反倾销程序。事情源于7月底,欧盟工业协会EU ProSun领头向欧盟委员会哭诉,称中国企业得到了政府大量信贷资助,使它们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倾销产品。
7、8月的欧洲是度假季,想找政府部门办件小事都不容易。没想到7月底才接手如此重要申诉案件的欧盟委员会,9月初就做出对中国企业展开调查的决定,不得不说其处理速度是令人惊讶地快,热情出乎意料地高。
面对欧盟难得的高效和热情,作为欧盟最大的太阳能市场的德国,其各界的反应更为冷静和务实。8月底率领豪华阵营访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就表示,“我们还有时间,如果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将更好”。
默克尔主张对话不意味着德国太阳能行业日子过得很滋润。事实上,恰好相反。不过,德国人看到了全球太阳能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知道行业洗牌将不可避免。德国人的务实在于,他们明白中欧贸易的共生性,靠贸易保护存活的企业最终也逃不出优胜劣汰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