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业界及其相关的周边,蝉、螳螂、黄雀和拿弹丸的手,谁扮演了谁的角色?没有人愿意自己是蝉,也没有人愿意承认是拿弹丸的手,但是剧情日渐清晰,或许时间会给观众完整的呈现真相吧。
最近,有关光伏产业的各种阴谋论在产业低迷期甚嚣尘上,欧美地区?资本巨鳄?……到底是谁在策划这场阴谋?经历了辉煌也创造了商业神话的中国光伏业,在过去的几年到底为谁做了嫁衣?
这样的质疑在中国光伏经历美国“双反”初裁,经历中国对韩多晶硅反倾销调查,经历欧洲对中国大陆提起反倾销申诉后,被提到桌面上来讨论,有人说:中国大陆的光伏制造产业将耗能污染留在了国内,而将节能环保友情赠送给了欧美等国。这一论调出来的时候,马上便有积极亢奋的声音回击,说光伏制造并不是传说中的高耗能高污染,这一争论由来已久,但至今仍未有定论,没有足以让争执双反信服的数据作为说明,这场口舌之争恐是还要继续下去的。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光伏产业存在的基础是帮助节能减排,减缓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的压力,这不仅仅是在欧美,在全球各地区,都已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只是在理论层面,具体区域的操作鉴于地区特点和需求,难免做出“求其次”的决定。
所以,在利益面前,总是需要各种平衡,而关于光伏到底利好了谁,多家辛苦的嫁衣,到底穿给了谁?
一、谁穿了光伏的嫁衣——区域利益引发贸易摩擦
中国光伏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往来相对频繁,有往来免不了有摩擦,何况是经济贸易往来,在利益无法均衡的时候,必将通过贸易壁垒等手段调节,所以出现了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中国对韩国多晶硅反倾销调查,欧洲提起对华“双反”诉讼……
1.美国对华太阳能产品“双反”
事件回放
2011年8月,美国长青太阳能公司、光谱太阳能公司,Solyndra等几家公司破产拍卖成为美国对华电池板进行“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导火索,而美国对华“双反”也于2011年11月9日正式立案,美国商务部同日发布公告,宣布将对华展开“双反”调查接受调查的具体产品为中国输美晶体硅光伏电池、模块、层压板、面板及建筑一体化材料等。
2011年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就美对华“双反”作出损害初裁,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太阳能厂商反补贴(Countervailing Duty)的初判出炉,美国商务部认定有反补贴的事实,税率征收在2.9%至4.73%之间,对于输美产品仅征收低于5%的惩罚性税率,无锡尚德仅被征2.9%的税率;常州天合为4.73%;而其它中国厂商则是3.59%,低于大众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