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排头兵的光伏产业,在经过了前些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国内光伏产能的快速扩张与国际光伏装机市场的萧条,让国内90%以上的光伏企业面临停产的窘境。如何尽快走出当前的困境?成为近期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半年之内辉煌不再
在经过前几年光伏产业爆发式发展之后,从去年开始,全球光伏产业急转直下,多个国家的光伏企业倒闭或寻求破产保护,中国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亏损、减产、停产成了行业内的常用词。我国光伏业仅仅在半年之间,便经历了从辉煌到低谷的转变。
这首先表现在产能过剩方面。受2010年光伏产品热销的鼓舞,去年下半年国内很多企业开始迅速扩大产能,这些产能正好在今年释放,又逢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两者叠加之下就造成了供需的进一步失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50GW,其中我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以此计算,去年一年我国的产能就能满足全世界的需求,有约20GW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而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增速不会太快,特别是全球主要的光伏发电市场欧洲近两年可能会有较大回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将影响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我国光伏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产能过剩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价格急剧走低,2011年,市场销售的光伏组件还能卖到1欧元/W,而如今已经降低到最低的0.48欧元/W。与此同时,人民币与欧元的汇率比却从1∶8.8,升值到1∶7.8。这双重作用使得我国许多光伏企业都处于亏损的境地,近期更是传出了赛维LDK、尚德等龙头企业破产倒闭、一些光伏企业老板关门跑路的消息。据美国投资机构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
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我国光伏产业生产工艺性能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比如,目前国际多晶硅市场价格已由2010年的每公斤50-90美元下降到20-30美元,降幅超过60%,而我国大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均明显高于这个价格,很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生存。80%和0.8%分别是我国光伏产能在全球总产能的占比和中国光伏应用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这样悬殊的比例差距,明显反映出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不足。
三大原因制约发展
第一是行业过快而无序的发展。在我国,光伏行业真正起步是2005年。当年,无锡尚德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诱发示范效应,各路资金纷纷涌入光伏行业,10多家光伏企业相继海外上市。在尚德案例的指引下,各地政府纷纷投钱、投地、投人,为光伏产业造势,这使得短短的六七年时间,我国便发展成为全球光伏制造第一大国。但这种大干快上的背后,令人忧虑的却是光伏产业的增长质量。如果政府没有合理规划,而任其投资扩张,同时忽视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等准入门槛,不仅会制造出庞大的市场泡沫,也使这一新兴产业陷入低端化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