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光伏行业利润迅速下滑,一股寒流正在冲击国内光伏企业,一些企业面临危局。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商务部日前正式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组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有可能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而欧洲也有可能跟进。
在此背景下,整合成为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无锡)新能源大会最重要的话题。而经过近年来的爆发性增长,我国光伏行业已经到了需要“洗牌”的阶段,或是扩大规模,或是延伸产业链增强抗变能力,或是构建产业联盟巩固上下游供销关系。寒流袭来,光伏行业整合已经不可避免。
“江浙一带,对中小光伏企业的兼并已经开始。”华宝证券行业分析师陈亮告诉记者。
“洗牌”将持续3-5年
爆发性的增长可能带来爆发性的危机,由于对市场规模的盲目乐观,目前国内光伏组件的产能和产量都远远高于市场需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表示,按目前的市场需求,实际国内光伏行业只需要3-5家组件企业,最多只需要10家,但是中国目前有近400家。
李俊峰认为,应对市场需求不足,国内大多数企业采取的办法是裁员、减产、停产等,轻易不会破产重组。因此他预计,我国光伏行业的“洗牌”过程将要持续3-5年。
“目前破产重组的主要是中小光伏企业,这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横向整合过程,江浙一带这样的兼并已经开始。”陈亮告诉记者,除了上游的多晶硅、硅片产品处于完全不赚钱或者亏损状态,光伏产业链其他产品毛利率目前还过得去,只是订单不足,而现在拼的就是订单,有订单才能生存。许多中小光伏企业接不到订单,撑不下去就只能被兼并,握有订单的大型企业则趁机完成大鱼吃小鱼的过程。
与此同时,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行纵向整合,意图布局全产业链,降低成本,同时将风险控制在自己手中。
今年3月,国内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出资1.3亿美元收购了硅片制造企业荣德新能源,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按照无锡尚德的规划,荣德新能源计划总投资10亿美元,在2011年将形成单晶硅和多晶硅总计1.23吉瓦的产能,最终目标是达到3吉瓦的产能。按照尚德2011年2.2吉瓦出货量计算,荣德新能源所产的硅片将占尚德一半的需求。不久,无锡尚德赔付2.16亿美元的巨额费用,解除与美国多晶硅及硅片企业MEMC早年签订的10年采购合同。“没有人愿意毁约交巨额赔偿金,但是继续履约可能会被拖死。预计毁约能为尚德电力在接下来的5年内省下大约4亿美元成本支出。”分析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