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至今,国际光伏市场从上游多晶硅价格到下游组件价格正经历“大跳水”,跌幅已超过30%,泉州市不少企业盈利堪忧。
定价跌近成本
日前举办的欧洲太阳能光伏展传来消息,各大厂商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平均定价下跌超过15%。浙江某中小企业爆出每瓦约0.93美元的“地板价”。分析人士指出,国内一线企业成本能够控制在0.94美元左右,一些中小企业成本则在1美元以上,每瓦1美元以下的定价几乎触底。
倚重出口的泉州光伏企业也正直面这场噩梦。“目前主要靠销售量在维持,利润几乎没有。”豪华光电掌门人林文须告诉记者,生产的光伏组件出口价格约7元人民币,接近成本价;此外,欧美地区的订单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5%左右。
产能相对过剩
让人不安的是,当前光伏产品价格下跌的真正原因并非技术取得突破,而是需求不足与行业产能相对过剩所致。
欧美光伏行业三季度安装旺季的到来,并没有给国内光伏组件制造商带来好心情。“最近一家浙江企业给欧洲客户发了三个集装箱的货,结果却被退回来两箱。”业界人士感慨,2010年光伏装机量排名前两位的德国和意大利,由于光伏补贴政策下调,今年上半年的安装量大幅下滑。
与需求走向不相称的,则是目前行业产能过剩。根据权威机构分析,2011年上半年,全球光伏业年均产能达到35兆瓦,远超市场需求的19兆瓦,全球光伏产品库存高达8.6兆瓦,超出正常5兆瓦—6兆瓦的水平。
转战国内市场
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最坏的时候远未过去。林文须称,现在整个产业链的价格区间都下移了,结果可能是小企业的产品没人要,市场份额将持续向一线的大型企业集中。
中小型光伏企业该何去何从?在当前海外光伏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开启国内市场需求显得至关重要。分析人士指出,从光伏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最重要、最有效的就是上网电价政策的推出。“仅仅在泉州本地,预计到2013年6月,就有7000万元投入到光伏建筑应用。”林文须介绍,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光伏上网电价标准,就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