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以千亿元投资一度被业界视为冷门的薄膜电池,并将目标锁定为2012年底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汉能的“能”,从何而来?
《“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意见稿)即将出台之际,媒体近期频繁披露的消息显示,一度处于尴尬地位的薄膜电池得到了空前重视。
薄膜电池和晶硅电池同样是太阳能发电的基本元件和实现太阳能发电的基本要素。《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获悉,即将出台的《规划》意见稿对薄膜电池行业有所倾斜,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非晶与微晶相结合的叠层和多结薄膜电池,鼓励企业开发柔性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等。
此前8月,国家发改委的一纸“上网电价”通知,暗示中国光伏发电由此正式进入每度1元的时代。通知显示,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度1.15元。
太阳能发电的新格局正在中国拉开帷幕。6月15日,全球单厂产量最高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中国成都市双流县投产,该基地所有者--汉能控股集团的前瞻战略引发业界关注,一向低调的汉能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浮出水面。
“太阳能与传统化石能源的关系,是替代不是补充。”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太阳能最终将成为21世纪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
这位曾经建造全球最大民营水电站的广东人向本刊记者做了个坚定的手势:“随着太阳能发电成本的降低,全球能源结构转折点即将来临。”
汉能逐日
种种迹象表明,以太阳能发电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向本刊记者“用数字说话”——“2006年,太阳能发电成本是4元/度,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要降到1元/度需要三四十年;今天,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进入1元/度时代,这一变化仅仅用了四年。”
和煤炭发电相比,太阳能的清洁无污染一直为业界推崇,然而,其高于煤炭的成本也不断为业界诟病。对此,李河君乐观地表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指数30年来一直不断下降,下降趋势有增无减,取代煤炭指日可待。”
5月,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究部主任马克·米尼提表示他们的薄膜光伏技术在三到五年内将提供比化石燃料或核电厂更廉价的电力;6月,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版制造商FirstSolar宣布,预计201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提供比煤还便宜的电力;9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部分地区最早在2013年实现太阳能和最便宜的化石燃料的成本之间的持平。
太阳能正在追赶传统能源,中国的民企正迎头赶上。汉能对此有自己的解读:“第一,2015年左右,太阳能发电成本降至与火电一样(或者持平),太阳能将会大规模替代核能、火电,甚至替代石油。第二,全球的能源格局将发生改变,而汉能将带来全球能源格局变化。
目前,太阳能电池分为两大阵营:晶硅电池和非晶硅电池,薄膜电池是非晶硅的一种。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非晶硅薄膜就被研制出来,虽然成本低,但由于其转换效率只有多晶硅的一半,一直未得到发展。在当下晶硅成本一再下降的语境下,薄膜电池的转化率一直仅有6%至8%,优势何在?在四川双流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基地,本刊记者就业界普遍关心的薄膜转化率问题,咨询四川汉能光伏有限公司设备部经理胡尚智,他以坚定的口气回答:转化率已达10%,量产后这一指标还会提高。
在多晶硅转化率已达15%的今天,薄膜转化率10%意味着什么?胡尚智告诉本刊记者:15%的多晶硅转化率与8%的薄膜转化率,竞争力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薄膜的每瓦成本比多晶硅便宜,最后平均下来就具备了竞争力。
一直以来,国内薄膜厂家一个严重的短板是,生产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自身的研发力量相对有限,工艺能否有保障也存在风险。在汉能控股四川双流一期3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本刊记者9月22日换上工装走进全球单厂产能最大的单体厂房一个月前,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这里考察了汉能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居世界先进水平的PECVD核心装备和工艺技术等成果,叮嘱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
年产300兆瓦太阳能电池能带来什么?李河君告诉本刊记者,这相当于每年生产一个装机300兆瓦的电站,可以供给一个3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正常的生活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