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简水生表示,尽管近年来国内多晶硅厂商广泛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改良西门子法以减少四氯化硅的产出,但隐患仍旧未被彻底消除。而处理四氯化硅产出的过程伴随着额外的成本投入,也影响企业积极性。
华泰联合证券电力和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海生指出,国内多晶硅生产技术和设备多从国外引进,企业往往只掌握其中的生产工艺,其核心的环保工艺却没能及时消化吸收,以致产业发展初期阶段污染事故频发。
准入门槛趋严
伴随着国内多晶硅产能的盲目扩张,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格市场准入的风声渐起。在3月份公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中,对于上马多晶硅项目提出了环保标准,其中对于副产物四氯化硅处理要求是:“对产生的四氯化硅等危险废物,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相关管理规定。”
一位地方多晶硅生产厂商称,事实上,在《条件》出台之前,企业新上多晶硅项目的环评报告就被严格审查,很多企业的开工计划因环评不达标而被搁置审批。
在环保“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下,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改良生产工艺,应用改良西门子法,通过冷氢法将每道工序产生的四氯化硅多次循环还原为生产多晶硅原料之一的三氯氢硅,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四氯化硅从终端产出。据保利协鑫下属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公司总经理吕锦标介绍,单次循环有20%以上的四氯化硅转化为三氯氢硅,整个生产过程采用闭环设计,同时也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液污染。
此外,另一些企业也在尝试采用如硅烷法、冶金法等不同生产工艺进行污染副产物控制。王海生表示,目前国内40多家从事多晶硅生产的厂商中,前十家如保利协鑫、洛阳中硅、天威保变(600550,股吧)、通威股份(600438,股吧)等均已具备了闭环生产多晶硅,以最大化处理利用四氯化硅的工艺。在《准入条件》明示的“扶优汰弱”原则下,这些企业将引领行业发展,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污染物有效控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