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之策
在中国大陆市场,太阳能电池的原料——晶体硅的价格到2月份仍然在节节攀升,而同期电池模组的价格却已经在下降。究其主要原因,还是2010年投产太多新线所至。而每一条投产的新线均需备足2个季度的原料库存。这样,数百条新线的库房里存放着可以生产几GW的硅原料。
在探索如何拓展和保持市场需求的同时,经过几年洗牌后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在考虑提高自身整体实力的方法。它们认识到,如果中国太阳能产业只专注于产业链中生产模组这个环节,即使技术再好,也不过是外国硅原料和生产设备的倾销地,及国际能源企业的代工厂。
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相对于上游原材料的研发需要长期的积累过程,向下游领域的延伸则比较容易。在建立与完善物流、安装、售后服务、产品检验、认证等配套产业的同时,建设通用交易平台和分销商渠道网络,使太阳能产品更加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
另外,现在从企业到院校,从中央各部委到县级地方政府,太阳能原材料的研究机构数量庞大,但比较分散,各自为政,相互间的分工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够充分。上述问题是2011年政府关心的重点。
2011年,唯一让太阳能产业界略感安心的是,各地方政府仍然热情不减,其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意愿明显高于中央政府和国家电网。可这一切谁又能说得准是福还是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