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日本地震及其导致的核泄漏,A股周二剧烈震荡。不过,A股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紧缩预期的变化,周三的反弹显示出A股强势土壤并未遭受“核污染”。未来权重板块能否延续周三的上涨势头,取决于通胀形势的演变;同时,“十二五”题材股在震波消散之后有望重新成为市场热点。
暖春行情遭遇“强震”
近期的A股市场可谓乍暖还寒,上周暖春行情渐入佳境,上证综指强势“奔三”,本周二便剧烈震荡,盘中一度跌破半年线。似乎是日本地震及其引发的核危机导致了A股暖春行情的戛然而止。
不过,仔细对比之后便会发现,A股的调整节奏与日本地震之间的联动效应并不显著。例如,上周四大盘并未受到地震冲击,但仍出现明显回调;本周二大盘虽然受到重创,但尾盘仍顽强拉升;在“核乌云”尚未消散之际,本周三大盘便再次实现了1.19%的涨幅。
由此来看,A股的提前变脸意味着调整并不完全缘于强震,而周二的“起死回生”则显示A股的反弹土壤并未遭遇“核污染”。
前期大盘上攻3000点的最大动力在于周期类板块的估值修复行情,而估值修复的启动又缘于通胀预期的阶段性缓解。然而,2月份CPI同比增长4.9%,高于市场预期,显示当前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令前期有所弱化的紧缩预期再次升温。与此同时,“两会”的政策取向表明,当前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仍是控通胀;近期温家宝总理针对调控房价提出的首要措施便是控制货币流动性,也表明紧缩型调控基调并未改变。
鉴于紧缩预期出现变化,A股的强势反弹根基也开始动摇。上周四的市场调整正是对2月份超预期通胀数据的反应;而央行发行100亿元1年期央票,中标收益率超过1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令加息预期进一步升温,成为周二市场大跌的导火索。不过,近期输入型通胀压力的缓解和经济增速的下行弱化了紧缩政策出台的迫切性,周二加息并未兑现,于是大盘周三顺势反弹。
估值修复能否梅开二度
本周三有色金属板块迅速崛起,钢铁、煤炭板块也涨幅居前,在连续多日的调整之后,权重股重新成为大盘的领涨主力。
具体来看,有色金属指数上涨3.79%,位居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涨幅榜榜首。66只正常交易的成分股全线飘红,其中,中色股份、广晟有色和中国铝业涨停,东方钽业、太原刚玉和包钢稀土的涨幅超过7%。与此同时,黑色金属和采掘指数分别上涨2.23%和2.19%,本钢板材涨停,包钢股份接近涨停,重庆钢铁上涨5.76%,*ST山焦、中国神华和兖州煤业的涨幅超过4%。
有色金属和采掘板块周三走强的直接因素在于前期的超跌。统计显示,3月9日至3月15日期间,有色金属和采掘板块分别下跌6.18%和5.97%,跌幅位居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榜首。前期大跌积累了一定的上涨动能,日本地震灾后重建令全球通胀预期开始上升,也为这两大权重板块的反弹提供了支撑。
经过前期的持续下跌,周期类板块的估值已经下移,周三的领涨令市场情绪明显升温,这是否意味着权重股的估值修复卷土重来呢?实际上,排除灾后重建对钢铁等相关板块的支撑,权重板块短期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通胀形势,3月份CPI翘尾因素较高,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在此预期下,权重板块可能难以获得集体大幅上涨的动力。不过另一方面,当前食品价格可控,外围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减缓,新涨价因素的缓解有望减小紧缩加码的可能。
热点有望重回“十二五”
除了周期类板块的估值修复,本轮反弹的动力还缘于政策受益热点板块的轮番开花。从高铁到水利,从软件到稀土,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成为相关题材股爆发的直接因素;而“两会”更是令政策预期升温,热点板块再次闪耀,成为这波行情走向深入的催化剂。
近几个交易日,市场热点主要围绕日本地震展开,包括钢铁、医药、防辐射、新能源等板块受到资金炒作。不过,由于缺乏基本面支撑,大部分地震题材股很可能只是短期炒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对A股的影响将逐渐淡化。
就题材股而言,未来高铁、水利水电建设等“十二五”规划受益板块将重新回归资金视野。特别是“两会”之后,“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展开、布局和落实将成为推动相关板块和个股的强劲动力。